清晨七点,江城的老城区还浸在淡淡的豆浆香里。林羽坐在苏瑶的副驾驶座上,手里紧紧攥着两页纸 —— 左边是 “老年测试清单”,标红了 “方言模式切换”“语音反馈音量”“紧急求助按钮” 三个核心测试项;右边是 “用户案例卡”,上面贴着王阿姨的照片,旁边写着 “65 岁独居,高血压,普通话不流利,需重点测试吃药提醒 + 子女远程通话”。
车窗外的景色从科技园区的玻璃幕墙,渐渐变成了老城区的红砖瓦房。苏瑶放缓车速,指着前方一栋爬满爬山虎的三层小楼说:“那就是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张主任昨天跟我说,已经有 15 位老人报名测试,其中 8 位是独居老人,5 位有基础疾病,正好覆盖我们的核心用户群体。”
林羽抬头望去,活动中心的门口挂着 “夕阳红之家” 的木牌,几位晨练的老人正坐在门口的长椅上聊天,手里握着搪瓷杯,杯沿还冒着热气。这场景让他想起父亲 —— 如果父亲现在能出来,大概也会和这些老人一样,每天早上来活动中心下棋、聊天,而他们研发的系统,或许能让父亲的晚年生活更方便些。
“别紧张,就跟我们平时在工作室测试一样。” 苏瑶看出林羽的手在微微发抖,轻声安慰,“等会儿我负责调试设备,你跟老人们沟通,你比我更懂他们的习惯,比如说话要慢一点,声音要大一点。”
林羽点了点头,深吸一口气。他昨晚把 “方言识别高频指令” 背了不下二十遍,甚至对着镜子练习 “如何用老人能听懂的话解释模式切换”,比如不说 “分层识别”,而是说 “按这个红色按钮,就能用咱们江城话指挥家电了”。
两人刚把测试设备(一台带大按钮的智能音箱、两个温湿度传感器、一台用于远程协助的平板)搬进活动中心,就被一群老人围了上来。张主任是个五十岁左右的大姐,笑着迎上来:“苏总、林总,可把你们盼来了!老人们昨天就问了好几遍,说‘能听懂方言的机器’到底长啥样。”
“张主任,麻烦您了。” 苏瑶笑着递过准备好的小礼品(印着活动中心 logo 的搪瓷杯),“今天辛苦大家配合测试,有任何不方便的地方,随时跟我们说。”
王阿姨第一个走过来,拉着林羽的手说:“小伙子,我昨天在家练了好几遍‘开空调’,今天肯定能一次成功!” 她的手粗糙却温暖,指甲缝里还留着昨天剥花生的痕迹,让林羽想起小时候奶奶牵着他的样子。
测试从王阿姨开始。林羽帮她把智能音箱放在桌子上,指着顶部的红色按钮说:“王阿姨,您按这个红色按钮,就能切换到咱们江城话模式,想说‘开空调’‘提醒吃药’,直接跟它说就行。”
王阿姨小心翼翼地按了一下红色按钮,音箱发出 “嘀” 的一声轻响,屏幕上跳出 “方言模式已开启” 的大字体提示。她深吸一口气,对着音箱说:“开空调。”
“好的,正在为您模拟开启空调,当前室内温度 27℃。” 音箱的回应声音比平时大了 30%,语速也慢了半拍,这是昨天根据老周的建议调整的 “老年模式反馈”。
王阿姨眼睛一亮,像个孩子一样拍手:“真听懂了!比我儿子买的那个音箱好用多了,那个我说十遍都没反应!”
周围的老人都凑过来看热闹,一位戴老花镜的张奶奶问道:“姑娘,我眼神不好,看不清屏幕上的字,要是按错了怎么办?”
林羽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他从包里拿出提前打印好的 “图文指南”—— 用红色马克笔把按钮和步骤画得像漫画一样,比如 “红色按钮 = 说方言”“绿色按钮 = 找子女”,还在旁边贴了放大的拼音标注。“张奶奶,您看这个,按上面的图画做就行,要是记不住,我再给您画在纸上,您贴在家里墙上。”
张奶奶接过指南,凑到眼前看了半天,笑着说:“这么画就清楚了,我家孙子也给我画过这种图,一看就懂。”
测试进行到一半,突然出现了问题。一位 72 岁的李爷爷对着音箱说:“调大音量。” 音箱却回应:“好的,正在为您调小音量。” 李爷爷皱起眉头,又说了一遍 “调大音量”,结果还是 “调小”。
“怎么回事啊?是不是坏了?” 李爷爷有些失落,他耳朵不好,平时看电视都要开最大音量,要是连 “调大音量” 都识别不了,这音箱对他来说就没用了。
苏瑶连忙走过来,打开调试界面查看日志。林羽蹲在李爷爷身边,轻声问:“李爷爷,您说‘大’的时候,是不是习惯把舌头卷起来?比如‘调大(dàr)音量’?”
李爷爷愣了一下,点头说:“是啊,我们老江城人都这么说,‘大’要带点卷舌音。”
林羽恍然大悟,转头对苏瑶说:“苏小姐,可能是模型里没包含‘卷舌音’的方言样本,李爷爷说‘大’带卷舌,系统误识别成‘小’了。”
苏瑶快速翻看日志,果然发现 “调大(dàr)” 被识别成了 “调小(xiǎo)”—— 两者在卷舌音的影响下,声纹特征出现了重叠。“我现在临时添加‘卷舌音’的权重,再让李爷爷测试一遍。”
调整参数的间隙,林羽跟李爷爷聊起天:“李爷爷,您平时是不是经常听收音机?音量要开很大才能听见?”
“是啊,我耳朵背,儿子总说我开太大声吵到邻居,可我不听清楚又难受。” 李爷爷叹了口气,“要是这音箱能帮我调音量,我就不用总麻烦儿子了。”
“您放心,我们肯定能修好。” 林羽拿出笔记本,记下 “李爷爷:‘大’带卷舌音,需补充该类样本;需求:音量记忆功能,下次开机自动恢复上次音量”。他想起自己在建材市场给听力不好的刘大爷送货时,刘大爷总说 “你说慢点,我听不清”,那时候他会把每个字都咬清楚,现在做产品,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 要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他们的 “不方便”。
十分钟后,苏瑶调整完参数,李爷爷再次说 “调大音量”,音箱准确回应:“好的,正在为您调大音量,当前音量 60%。” 李爷爷满意地笑了,还特意把耳朵凑到音箱旁边,确认能听清后才走开。
中午十二点,测试暂时告一段落。15 位老人中,13 位能独立完成 “开 / 关家电”“吃药提醒” 等核心操作,剩下 2 位视力特别差的老人,在林羽画的 “漫画指南” 和张主任的协助下,也能完成基本操作。更意外的是,有 8 位老人提到了 “陪伴需求”—— 比如独居的王阿姨说 “要是能跟音箱聊聊天就好了,不用总麻烦子女”,李爷爷说 “能不能让它提醒我天气预报,我每天都要去公园下棋”。
“这些都是我们之前没考虑到的‘情感需求’。” 苏瑶坐在活动中心的长椅上,手里拿着测试记录,“我们一直关注‘功能需求’,比如控制家电、监测环境,却忘了老人们更需要‘有人说话’。”
林羽想起自己在城中村看到的独居老人,他们大多白天一个人在家,只能对着电视发呆。“我们可以在方言模式里加个‘闲聊功能’,比如问‘今天天气怎么样’‘讲个笑话’,不用太复杂,简单的互动就行。” 他还建议,“天气预报可以结合老人的活动习惯,比如李爷爷每天去公园,就提醒‘今天有雨,记得带伞’;王阿姨喜欢在家做饭,就提醒‘今天适合晒被子’。”
苏瑶拿出笔,在记录上补充:“新增‘老年陪伴模块’—— 基础闲聊(天气、笑话)、个性化提醒(结合用户习惯),优先级:后期迭代,但需在周总考察时提及,体现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挖掘。”
下午一点,两人在活动中心附近的小餐馆吃午饭。林羽点了一份番茄炒蛋盖饭,苏瑶点了一碗馄饨。刚吃了两口,苏瑶的手机响了,是启航资本的周明远打来的。
“苏总,明天上午十点,我去你们工作室考察,顺便带两位同事一起,主要了解一下功能进展和用户反馈,没问题吧?” 周明远的声音沉稳,带着投资人特有的审慎。
“没问题,周总,我们明天准备好资料等您。” 苏瑶挂了电话,对林羽说,“周总明天就来,比预期提前了三天,我们下午得赶紧回工作室准备。”
林羽心里一紧,手里的筷子差点掉在桌上。他昨晚整理的 “用户案例小故事” 还没完善,尤其是新发现的 “陪伴需求” 还没加进去。“苏小姐,陪伴需求的部分,我下午赶紧补充,明天跟周总讲王阿姨和李爷爷的故事,应该能体现我们的差异化。”
“不仅要讲用户故事,还要准备技术数据。” 苏瑶喝了口馄饨汤,“比如方言识别准确率从 85% 提升到 93%,老年用户独立操作成功率 87%,这些数据能增强说服力。还有周总可能会问‘市场竞争’,比如‘你们和小米、华为的智能家居有什么区别’,我们要突出‘老年群体和家庭场景的深度适配’,他们做的是‘全场景覆盖’,我们做的是‘细分场景深耕’。”
下午两点,两人回到工作室。林羽负责补充用户案例,把王阿姨的 “陪伴需求”、李爷爷的 “卷舌音问题” 都写成小故事,还配上测试时拍的照片 —— 王阿姨对着音箱笑的样子,李爷爷凑在音箱旁边听音乐的样子,这些真实的画面比文字更有感染力。苏瑶则负责整理技术数据,制作了一份 “功能优化对比表”,清晰列出 “优化前 vs 优化后” 的参数变化,比如 “方言指令识别率:85%→93%”“老年用户操作步骤:5 步→3 步”“能耗降低:22%”。
傍晚六点,准备工作基本完成。林羽把用户案例打印出来,订成一本小册,封面写着 “瑶光智能:用户故事集(老年篇)”;苏瑶则把技术数据做成了 PPT,背景用的是测试时拍的活动中心照片,显得温暖而真实。
“明天周总来的时候,你先讲用户故事,从王阿姨的方言困扰讲到李爷爷的卷舌音问题,再提到陪伴需求,让他先感受到我们产品的‘温度’;然后我讲技术数据和功能规划,证明我们的‘实力’。” 苏瑶看着林羽,眼神里满是信任,“你不用紧张,就像跟我讲用户故事一样,把真实的情况说出来就行,投资人最讨厌‘画大饼’,反而喜欢听这些接地气的细节。”
林羽点了点头,心里却还是有些忐忑。他拿起用户案例册,翻到王阿姨的那一页,看着照片里王阿姨的笑容,突然想起苏瑶说的 “你的用户故事,就是最好的答案”。他深吸一口气,在心里默念:“王阿姨能成功,我也能。”
晚上七点,林羽回到出租屋。他没有立刻休息,而是对着镜子练习讲用户故事。“周总,这位是王阿姨,65 岁独居,高血压,之前用其他智能音箱,因为普通话不好,说十遍都没反应……” 他模仿着苏瑶的语气,调整语速和表情,遇到卡壳的地方,就停下来看笔记,直到能流畅地讲完所有案例。
练习到九点,他突然想起白天测试时,王阿姨说 “要是你们的产品能早点出来就好了,我儿子就能少担心点”。这句话像一束光,照亮了他的紧张 —— 他不是在 “跟投资人汇报”,而是在 “帮用户争取机会”,争取让更多像王阿姨一样的老人用上好用的产品。
第二天早上八点半,林羽提前到达工作室。苏瑶已经在调试设备,把智能音箱切换到方言模式,平板上打开了远程协助的测试界面。“等会儿周总来了,我们先演示王阿姨的案例,让他亲耳听听方言识别的效果。” 苏瑶递给林羽一杯热咖啡,“别紧张,我在你旁边,有问题我们一起应对。”
上午十点整,工作室的门被推开。周明远带着两位同事走进来,他穿着一身深灰色西装,手里拿着一个黑色公文包,眼神锐利而沉稳,身后的两位同事则拿着笔记本和录音笔,准备记录。
“苏总,林总,打扰了。” 周明远笑着伸出手,与两人一一握手,“我们今天主要是了解一下功能进展,尤其是用户反馈,毕竟智能家居这个赛道,用户体验是核心。”
“周总,请坐。” 苏瑶请周明远坐在沙发上,林羽则递上用户案例册,“周总,这是我们昨天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的测试用户故事,里面有几位老人的真实反馈,您可以先看看。”
周明远接过案例册,翻到王阿姨的那一页,看到照片里王阿姨对着音箱笑的样子,眉头微微舒展:“这位阿姨是你们的测试用户?”
“是的,王阿姨 65 岁,独居,高血压,普通话不流利,之前用其他智能音箱总是识别不了。” 林羽深吸一口气,开始讲王阿姨的故事,“我们针对她的情况,做了方言模式的分层识别,只保留 20 个核心指令,还加大了语音反馈音量,昨天测试时,她第一次说‘开空调’就成功了,还说‘比儿子买的好用’。”
他还提到了李爷爷的卷舌音问题:“有位李爷爷说‘调大音量’时带卷舌音,系统一开始识别成‘调小’,我们临时添加了卷舌音样本,调整后准确率达到了 93%。李爷爷耳朵不好,还希望系统能记忆音量,我们也计划在下次迭代中加入这个功能。”
周明远抬起头,眼神里带着一丝惊讶:“你们连‘卷舌音’这种细节都考虑到了?很多大公司做方言识别,都只会覆盖通用发音,不会关注这种小众习惯。”
“因为我们的目标用户就是这些老人,他们的每一个小习惯,对我们来说都是重要的需求。” 林羽鼓起勇气,继续说,“昨天测试时,还有 8 位老人提到‘想跟音箱聊聊天’,比如问天气、听笑话,我们计划加一个陪伴模块,虽然不是核心功能,但能让老人觉得‘有人陪’,不再孤单。”
周明远翻着案例册,看到李爷爷凑在音箱旁边听音量的照片,突然问:“林总,你之前不是做技术的吧?我听你讲用户故事,比讲技术参数更有感染力,像是真的懂这些老人。”
林羽愣了一下,随即坦诚地说:“周总,我之前在建材市场做搬运工,接触过很多像王阿姨、李爷爷这样的老人,他们有的不会用智能手机,有的独居没人说话,我知道他们的不容易。现在做产品,就是想帮他们解决这些‘不方便’,让他们也能用上好的科技产品。”
周明远的眼神里多了几分赞赏:“现在很多创业者做产品,都是‘先想技术,再找用户’,你们是‘先找用户,再做技术’,这个思路很对。尤其是智能家居,不是做给‘懂科技的人’,而是做给‘需要科技的人’。”
接下来,苏瑶演示了技术功能。她打开智能音箱,用江城方言说 “提醒我明天早上 7 点吃药”,音箱立刻回应:“好的,已为您设置明天 7 点吃药提醒,是否需要同步通知您的子女?” 她还展示了 “育儿模式” 的分时段监测,屏幕上清晰显示 “育儿时段内:实时监测(10 秒 / 次),非育儿时段:节能监测(1 小时 / 次),能耗降低 22%”。
“我们的核心优势,是‘动态标签 + 场景适配’。” 苏瑶指着 PPT 上的功能模块图,“比如老年用户有‘方言需求 + 健康需求’,年轻妈妈有‘育儿需求 + 节能需求’,我们会根据用户的标签,自动调整功能优先级,而不是‘一刀切’的全功能覆盖。这也是我们和小米、华为的区别 —— 他们做的是‘通用智能’,我们做的是‘个性化智能’。”
周明远提出了尖锐的问题:“你们的产品针对老年和家庭场景,市场规模会不会太小?而且硬件适配需要和家电厂商合作,这部分的成本和难度怎么解决?”
林羽接过话:“周总,根据我们的调研,江城 60 岁以上老人有 120 万,其中独居老人占 35%,有智能设备需求的至少有 20 万;年轻妈妈群体有 80 万,87% 的人表示‘需要能帮着照顾孩子的智能设备’。这两个群体加起来,仅江城就有 30 万以上的目标用户,全国市场更大。”
他还提到之前和恒基置业的接触(虽然还没正式合作,但苏瑶提过有房地产公司关注):“现在有几家房地产公司想把我们的系统作为精装房标配,尤其是针对‘适老化住宅’和‘亲子住宅’,这样能解决硬件适配的问题,还能快速扩大用户规模。”
苏瑶补充道:“硬件适配方面,我们已经和美的、海尔的本地团队初步沟通,他们愿意提供家电接口,我们只需要做软件适配,成本能控制在每套系统 500 元以内,远低于行业平均的 1000 元。”
下午一点,考察结束。周明远站起身,对苏瑶和林羽说:“今天的考察超出我的预期,尤其是你们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挖掘,和‘技术服务于用户’的理念,这是很多初创公司缺乏的。我们会尽快开会讨论投资方案,预计下周给你们答复。”
送走周明远后,林羽和苏瑶都松了一口气。林羽看着桌上的用户案例册,突然笑了 —— 他没想到自己能流畅地跟投资人讲用户故事,还能回答市场规模的问题,这在三个月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你今天表现得很好,尤其是回答周总市场规模的问题,数据很扎实。” 苏瑶递给他一瓶水,“看来你这几天没少下功夫。”
“都是跟您学的,还有那些用户的故事,给了我很多信心。” 林羽喝了口水,心里满是成就感,“我现在更觉得,做产品不是为了技术有多先进,而是为了能帮到更多人,比如让王阿姨不用再麻烦子女,让李爷爷能听清音箱的声音。”
苏瑶看着林羽,眼里满是欣慰:“你现在已经是一个合格的产品人了,不仅懂用户,还懂市场。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完善陪伴模块,跟进房地产公司的合作,等周总的投资方案下来,就能正式启动硬件适配和批量测试了。”
傍晚六点,林羽收到了王阿姨发来的微信语音(张主任帮她弄的):“小伙子,今天那个音箱我又试了好几遍,都成功了!我儿子说,等你们的产品上市了,就给我买一套,以后他在外地也放心了。”
林羽听着语音里王阿姨开心的声音,眼眶突然有些湿润。他回复:“王阿姨,谢谢您的支持,我们会尽快把产品做好,让您用得更方便。”
回到出租屋,林羽把周总考察的情况写进给父亲的信里:“爸,我们今天接待了投资人,我跟他讲了王阿姨和李爷爷的故事,他很认可我们的产品。等产品上市了,我就接您出来,让您也试试,用咱们江城话就能控制家电,还能提醒您吃药……”
写完信,他坐在桌前,翻看今天的测试记录和考察笔记。窗外的夜色渐浓,出租屋的灯光虽然微弱,却照亮了桌上的用户案例册和技术资料。他知道,这只是项目的一个小里程碑,后面还有硬件适配、批量测试、市场推广等无数挑战,但他不再害怕 —— 因为他有苏瑶的协作,有用户的支持,还有一份能让世界变得更温暖的初心。
这一夜,林羽睡得格外踏实。他梦见自己和苏瑶一起,在老年活动中心举办产品发布会:王阿姨第一个举手报名购买,李爷爷拿着音箱跟邻居炫耀 “这能听懂我的卷舌音”,周总站在台下,笑着鼓掌。而他的父亲,就坐在第一排,眼里满是骄傲的泪水。
醒来时,天已经亮了。林羽伸了个懒腰,走到窗边推开窗户,清晨的阳光洒在脸上,温暖而明亮。他知道,新的一天开始了,而他的人生,也将在这束阳光里,继续朝着 “让科技有温度” 的梦想前进 —— 因为他不再是一个人,他有伙伴,有目标,还有无数等待着他的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