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文学
好口碑高质量小说推荐

第2章

山洞里的黑暗并非死寂,脚下的石板随着脚步轻轻发光,淡金色的纹路顺着轨迹蔓延,像为孩子们铺就的引路星图。

五人刚踏入不过数步,身后的洞口便缓缓闭合,周围的光线骤然暗了下去,只剩脚下的光纹还在闪烁。

“大家别慌,跟着光走。”轩辕洛羽攥紧手心,淡金色的灵气在指尖轻轻跳动,他刻意收着力量,怕强光晃到伙伴。

话音刚落,前方的黑暗里突然传来细微的声响,像是风吹过旌旗,又像是铠甲碰撞的脆响。

下一秒,脚下的光纹突然分岔,五道光束分别朝着五个方向延伸,将轩辕洛羽、风挽歌、帝君涛、公孙天启和冰玄天轻轻分开。

淡金色的光墙将他们隔绝在各自的空间里,耳边传来李龙渊温和的声音:“每位前辈的考验,都只属于你们自己。守住本心,便是最简单的通关之法。”

轩辕洛羽眼前的黑暗褪去时,竟站在一座巨大的宫殿里。

殿内的青铜灯台燃着幽黄的火,照亮了墙壁上刻着的大秦疆域图,图上的墨迹还带着未干的痕迹,仿佛刚由匠人刻就。

殿中央的高台上,端坐着一个穿着玄色帝袍的身影,腰间悬着一柄长剑,剑鞘上的纹路与他血脉里的悸动隐隐呼应。

“黄帝后人,终于来了。”高台上的人开口,声音沉稳如钟,正是秦始皇嬴政。

他缓缓走下高台,目光落在轩辕洛羽身上,带着审视,却无半分恶意。

“朕为你准备的轩辕剑,藏在殿后的兵库里。但要拿到它,你得先过朕这一关。”

话音刚落,殿外突然传来喊杀声。无数穿着黑色铠甲的士兵冲了进来,他们眼神空洞,手里的长枪直指向轩辕洛羽。

这是秦始皇用灵力模拟的“战乱幻象”,考验的是他面对杀戮时的选择。

轩辕洛羽下意识后退一步,指尖的淡金色灵气瞬间凝聚。

他想起张明陵说的“王道不是杀戮,是镇压”,没有像帝君涛那样直接冲上去,而是闭上眼,运转体内刚稳下来的灵气。

《道德经》里“上善若水”的句子在脑海里浮现,他深吸一口气,将灵气往掌心汇聚,慢慢凝成一柄朦胧的金色剑影。

这是他第一次主动尝试凝聚轩辕剑虚影,剑影虽淡,却带着一股不容侵犯的威严。

“定!”轩辕洛羽轻声喝出,剑影轻轻挥出。没有凌厉的剑气,只有一圈淡金色的波纹扩散开来。

冲过来的士兵被波纹触碰,动作瞬间变得迟缓,手里的长枪也纷纷落地。他们眼神里的空洞渐渐褪去,竟对着轩辕洛羽行了个军礼,缓缓退去。

秦始皇看着这一幕,眼中露出赞许:“不错,没被戾气冲昏头。朕当年统一六国,不是为了杀人,是为了结束战乱。

轩辕剑是黄帝的象征,更是华夏的‘定海神针’,握它的人,得先懂‘守护’二字。”

他转身走向殿后,捧出一个古朴的木盒,打开后,里面没有实体的剑,只有一缕金色的剑气。

“你现在心性虽稳,但年纪尚小,还无法承载完整的轩辕剑。这缕剑气,能帮你稳固剑影,等你什么时候境界到了,才算真的摸到了轩辕剑的门。”

金色剑气融入轩辕洛羽掌心时,他指尖的剑影突然亮了几分,不再是朦胧的虚影,而是能看清剑身的纹路。

他低头看着剑影,突然明白:轩辕剑的“王道”,不是让他当高高在上的帝王,是让他用这份力量,护住像李老师、陈小雨那样的普通人。

“朕守了华夏的统一,往后,就靠你们了。”秦始皇的身影渐渐变淡,声音却留在殿内,“记住,剑是用来定乱的,不是用来造乱的。”

风挽歌睁开眼时,发现自己站在一片残破的军营里。

营外的旗帜上绣着“汉”字,边角已经被炮火熏黑,地上散落着断箭和破损的铠甲,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和血腥味。

不远处的帐篷里,传来士兵的呻吟声,还有人在低声哭泣。

这是三国时期的蜀军营帐,而他面前,站着一个穿着青色长袍的男子,手里握着一把与他气质相似的琴,正是诸葛亮。

“伏羲后人,老夫等你很久了。”诸葛亮的声音温和,却带着一丝疲惫,“这营里的士兵,刚经历一场大败,心里的戾气和恐惧快压不住了。

你的伏羲琴,能乱魂,也能安神。老夫的考验很简单:用你的琴音,让这些士兵平静下来,别让他们被仇恨冲昏了头。”

风挽歌攥紧手里的草叶,他还没有真正的伏羲琴,只能用草叶代替。

他走到帐篷前,听见里面的士兵在喊“要报仇”“杀回去”,声音里满是绝望。

他想起弘慈大师说的“音能通神,也能通心”,深吸一口气,将灵气注入草叶。

起初,他试着吹《清心咒》的调子,可草叶的声音太轻,根本压不住士兵的嘶吼。风挽歌急得额头冒汗,手指都在发抖。

他以前只会用草叶吹些开心的调子,从没试过用音乐安抚这么多受伤的人。

就在这时,他想起张明陵教他的“心灯”。

他闭上眼,试着将心里的“暖”注入调子,他想起李老师给的热鸡蛋,想起张明陵买的新衣服,想起风里的草香。

草叶的声音突然变了,不再是单薄的调子,而是像流水一样,缓缓淌进帐篷里。

帐篷里的嘶吼声渐渐小了,有士兵掀开帐篷的帘子,露出布满伤痕的脸。

风挽歌继续吹着,调子越来越柔,像母亲哄孩子睡觉的歌谣。那些士兵眼里的仇恨慢慢褪去,有人开始擦拭同伴的尸体,有人则坐下来,默默包扎伤口。

“不错,没走歪路。”诸葛亮走过来,手里捧着一把琴。琴身是深棕色的,琴弦泛着淡青色的光,琴尾刻着“伏羲”二字。

“老夫当年在空城上弹琴,不是为了装腔作势,是为了让士兵不慌。伏羲琴是‘音之祖’,握它的人,得先懂‘仁心’。

你刚才没用水调乱他们的魂,反而用暖调子安他们的心,这就对了。”

他将琴递给风挽歌,风挽歌接过时,琴身突然传来一阵暖意,与他体内的灵气完美契合。“这琴里,老夫注了一缕‘镇魂气’,以后你吹调子时,能让音波传得更远。”

诸葛亮笑着摸了摸他的头,“老夫护了蜀地的百姓,往后,就靠你用琴音,护住人间的暖了。”

风挽歌抱着琴,轻轻拨了一下琴弦。清脆的琴音在军营里回荡,那些残破的旗帜仿佛都被琴音染得有了生气。

他看着诸葛亮渐渐消失的身影,突然明白:伏羲琴的“音律”,不是让他用声音伤人,是让他用这份力量,守护人间。

帝君涛的眼前是一片热闹的军营,篝火在营地里燃烧,士兵们围坐在一起喝酒,笑声震天。

营中央的高台上,一个穿着红色战甲的男子正看着士兵们,眼神里满是威严,却又带着一丝温和,这是宋太祖赵匡胤。

“帝俊后人,力气不小啊。”赵匡胤笑着走下来,目光落在帝君涛攥紧的拳头上,“朕听说你上次用灵气烫坏了龙虎山的石头,今天就考考你,能不能管住自己的力气。”

话音刚落,营外突然传来骚动。几个穿着灰色衣服的人冲了进来,他们手里拿着刀,对着士兵们乱砍。

这是赵匡胤模拟的“叛乱幻象”,考验的是帝君涛能否控制力量,不滥杀。

帝君涛下意识就想冲上去,体内的赤色灵气瞬间涌到掌心。

他想起张师衡说的“善战者不怒”,又想起玄真子教的太极步,硬生生停下脚步。

叛乱者已经冲到一个小兵面前,小兵吓得闭紧眼睛,帝君涛却没有直接用灵气攻击,而是快步冲上去,用带着灵气的手掌按住叛乱者的肩膀。

赤色灵气顺着他的手掌进入叛乱者体内,没有像往常那样灼烧,而是像沉重的山岳,压得叛乱者动弹不得。

“别打了!”帝君涛大声喊,声音里带着少年人的认真,“你们要是有委屈,可以说出来,别伤人!”

叛乱者眼里的凶光渐渐褪去,扔下刀,跪在地上哭了起来,他们是被贪官逼得走投无路的农民,才想抢军营的粮食。

赵匡胤走过来,拍了拍帝君涛的肩膀:“好小子,没一上来就下死手。朕当年陈桥兵变,不是为了夺权,是为了结束五代十国的乱局。

两仪天罡锤是帝俊的象征,‘两仪’不是一刚一猛,是刚柔并济。握它的人,得先懂‘分寸’。”

他转身走进一座帐篷,扛出一把巨大的锤子。锤体是暗金色的,锤头刻着太阳神纹,虽然巨大,却不像看起来那么重。

“这锤里,朕注了一缕‘镇地力’,以后你用它时,能更好地控制力量,不会再烫坏东西。”

赵匡胤将锤递给帝君涛,帝君涛接过时,锤身突然传来一股暖流,与他体内的神焱灵气完美融合。

“朕护了大宋的安稳,往后,就靠你用锤子,护住人间的公平了。”赵匡胤的身影渐渐消失,“记住,力气是用来镇压恶的,不是用来欺负弱的。”

帝君涛抱着锤子,试着挥了挥。没有想象中的沉重,反而很轻巧,锤身的太阳神纹还泛着淡淡的光。

他突然明白:两仪天罡锤的“力量”,不是让他当只会打架的莽夫,是让他用这份力量,护住像公孙天启、冰玄天那样需要保护的伙伴。

公孙天启睁开眼时,发现自己站在一条泥泞的小路上。路的两边是荒芜的田野,偶尔能看见饿死的难民。

不远处,一队穿着红色战甲的士兵正护送着粮草车,车身上插着“汉”字的旗帜,这是楚汉争霸时期的汉军粮道,而他面前,站着一个穿着黑色长袍的男子,手里握着一把弓,正是汉高祖刘邦。

“耀承转世,心肠倒是软。”刘邦的声音带着一丝爽朗,“这粮道是汉军的命脉,后面有楚军的追兵,还有饿疯了的难民。

你的四象弓,能杀人,也能救人。老夫的考验很简单:护住粮草,也别伤了难民,能做到吗?”

公孙天启用力点头,左手手腕上的玉镯胎记突然发烫。他刚想拿出自己的小弓,刘邦却递给他一把更大的弓。

弓身雕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图案,弓弦是银白色的,泛着淡淡的光。“这是老夫为你准备的四象弓,先试试手感。”

话音刚落,远处传来马蹄声。楚军的追兵来了,他们手里的刀闪着寒光,直冲向粮草车。同时,路边的难民也冲了过来,他们眼里满是饥饿,伸手就要抢粮草。

公孙天启急得团团转,他不想伤楚军,也不想让难民饿肚子。

他想起张明陵说的“守静致虚”,闭上眼睛,试着将灵气注入四象弓。

弓身的四象图案突然亮了起来,他下意识拉弓,没有搭箭,却有一支淡绿色的箭矢凝聚而成,这是四象中的“木属性”箭矢,没有杀伤力,却带着一股生机。

箭矢射向难民时,突然散开,变成无数片绿色的叶子。叶子落在难民面前,竟变成了一个个热腾腾的馒头。

难民们惊讶地拿起馒头,不再抢粮草。接着,公孙天启又拉弓,凝聚出一支白色的箭矢,这是“金属性”箭矢,射向楚军的马腿,箭矢触碰马腿时,没有伤马,反而让马变得温顺,停下了脚步。

“好小子,没让老夫失望。”刘邦走过来,拍了拍公孙天启的头,“老夫当年打天下,不是为了自己当皇帝,是为了让百姓有饭吃。

四象弓是耀承的象征,握它的人,得先懂‘慈悲’。你刚才没杀一个人,还救了难民,这就对了。”

“老夫护了汉人的生计,往后,就靠你用弓箭,护住人间的生机了。”刘邦的身影渐渐消失,“记住,箭是用来护生的,不是用来杀生的。”

公孙天启抱着四象弓,看着难民们吃馒头的样子,突然明白:四象弓的“四象之力”,不是让他用属性攻击敌人,是让他用这份力量,护住像龙虎山上那些温暖的瞬间。

冰玄天的眼前是一片破败的村庄,夜里的寒风呼啸,村民们缩在破屋里,冻得瑟瑟发抖。

村外的空地上,站着一个穿着蓝色龙袍的男子,手里握着一把枪,枪身泛着淡淡的寒气,这是明太祖朱元璋。

“魔太子的儿子,倒不像个坏人。”朱元璋的声音沉稳,“这村子刚经历过灾荒,又遇上寒潮,村民们快冻僵了。你的冰魄枪,能冻人,也能护人。

咱的考验很简单:用你的寒气,护住村民,别让他们冻死,也别让寒气伤了他们。”

冰玄天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掌心的蓝色灵气还带着一丝寒意。他想起冰华绽的招式,却不敢用,怕寒气冻伤村民。

他试着将灵气往掌心收,慢慢调整寒气的温度,让它不再像以前那样刺骨,而是带着一丝温和的凉意。

村外的寒潮越来越烈,破屋的窗户被风吹得作响。冰玄天走到村中央,将调整好的灵气往空中一挥。

蓝色的灵气在空中散开,形成一个巨大的冰罩,将整个村庄罩住。冰罩挡住了外面的寒风,却没有让村里变得寒冷,反而像一层温暖的屏障,将寒气隔绝在外。

村民们从破屋里探出头,惊讶地看着冰罩。一个老奶奶走过来,摸了摸冰罩,笑着说:“这冰怎么不冷啊?像棉花一样暖和。”

冰玄天看着老奶奶的笑容,心里突然暖暖的,这是他第一次用寒气保护别人,而不是被别人害怕。

朱元璋看着这一幕,眼中露出欣慰:“不错,没被魔气影响。咱当年推翻元朝,不是为了报仇,是为了让百姓有地方住。

冰魄枪是魔太子的武器,却被你用出了‘守护’的味道。握它的人,得先懂‘控制’。你刚才没让寒气伤一个人,还护住了村庄,这就对了。”

他转身走进破屋,拿出一把长枪。枪身是淡蓝色的冰晶质感,枪尖泛着冷光,却不像看起来那么锋利。

“这枪里,咱注了一缕‘温寒气’,以后你用它时,能更好地调整寒气的温度,不会再冻伤别人。”

朱元璋将枪递给冰玄天,冰玄天接过时,枪身突然传来一股暖流,与他体内的魔气完美融合,魔气不再是冰冷的,反而带着一丝温和。

“咱护了大明的百姓,往后,就靠你用长枪,护住人间的温暖了。”朱元璋的身影渐渐消失,“记住,寒气是用来御寒的,不是用来伤人的。”

五个孩子的简单考验结束时,他们再次回到山洞的入口。

轩辕洛羽掌心的轩辕剑虚影亮了几分,风挽歌抱着伏羲琴,琴身的青纹还在闪烁,帝君涛扛着两仪天罡锤,锤身的太阳神纹泛着光。

公孙天启握着四象弓,弓身的四象图案还在发亮,冰玄天握着冰魄枪,枪身的冰晶透着暖意。

山洞里突然亮起金色的光,秦始皇、诸葛亮、刘邦、赵匡胤、朱元璋的身影同时出现。他们站在孩子们面前,眼神里满是期许。

“朕等了这么多年,终于等到你们了。”秦始皇开口,声音里带着厚重的历史感,“轩辕剑是华夏的‘定’,往后,就靠洛羽用它定人间的乱。”

“老夫护了蜀地,伏羲琴是华夏的‘暖’,往后,就靠挽歌用它暖人间的心。”诸葛亮接着说,手里的羽扇轻轻挥动。

“朕护了汉地,四象弓是华夏的‘生’,往后,就靠天启用它护人间的生机。”刘邦笑着说,拍了拍公孙天启的肩膀。

“朕护了宋地,两仪天罡锤是华夏的‘公’,往后,就靠涛儿用它护人间的公平。”赵匡胤的声音洪亮,看着帝君涛的眼神满是赞许。说完,他看了看公孙天启,眼中却满是无尽的歉意。

“咱护了明地,冰魄枪是华夏的‘守’,往后,就靠玄天用它护人间的温暖。”朱元璋的声音沉稳,摸了摸冰玄天的头。

五个孩子看着五位前辈,突然明白了“传承”的意义。

不是前辈们把武器交给他们,是把华夏数千年的守护责任,交给了他们。

秦始皇的统一、诸葛亮的仁心、刘邦的慈悲、赵匡胤的刚柔、朱元璋的守护,都融入了他们的武器里,也融入了他们的血脉里。

五位前辈的身影渐渐淡去,他们的声音却留在山洞里,像一句跨越千年的誓言:“华夏的未来,就交给你们了,天命之人,我们华夏的孩子。”

孩子们抱着自己的武器,互相看了看,眼里满是坚定。

轩辕洛羽握紧了轩辕剑虚影,风挽歌轻轻拨了拨伏羲琴弦,帝君涛扛紧了两仪天罡锤,公孙天启拉了拉四象弓弦,冰玄天握紧了冰魄枪。

山洞外的阳光照了进来,落在他们身上,像为他们镀上了一层金色的铠甲。龙虎山的风还在吹,剑帝宫的剑还在鸣,华夏的山河还在等着他们守护。

这一天,天策五人终于拿到了属于自己的武器,也接过了属于自己的责任。

他们或许还小,或许还不懂“心途六境”的深层意义,但他们知道,只要守住心里的暖,守住守护的本心,就一定能走在正路上,守住这人间的烟火气,守住华夏数千年的传承。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