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我在后台收到一条读者留言,特别有意思。这位读者叫小宇,是做程序员的,技术能力很强,去年辞职想自己接外包项目干。他说:“我觉得只要技术够硬,不怕没活干,没必要花时间跟人打交道——跟客户吃饭浪费时间,跟同行聊天全是套路,不如在家写代码实在。”
结果呢?他在家待了三个月,只接到两个小项目,赚的钱连房租都不够。后来他跟我吐槽:“明明我报价比别人低,技术也比对方好,客户为啥不选我?”我问他:“你怎么找的客户?”他说:“在网上发帖子、投平台,回复的人少得可怜。”我又问:“你之前公司的同事、领导,有没有给你介绍过活?”他愣了一下:“没有,我辞职后就没跟他们联系过,觉得没必要麻烦别人。”
你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想法?觉得“赚钱靠的是实力,跟人脉没关系”,觉得“靠别人不如靠自己,求人不如求己”,甚至觉得“搞人脉就是‘拉关系’‘走后门’,不光彩”。于是宁愿自己闷头苦干,也不愿意花时间维护人际关系,最后明明有能力,却因为“没人知道”“没人帮忙”,错过很多机会。
其实,这是很多人都会陷入的财富认知误区——把“个人能力”当成赚钱的唯一筹码,却忽视了“人脉”的“杠杆作用”。就像小宇,技术再好,没人知道、没人推荐,也只能“酒香也怕巷子深”;反之,要是有人愿意帮他推荐客户,他的技术才能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今天咱们就掏心窝子聊聊,为什么“只靠自己赚大钱很难”,以及人脉到底能给我们的财富积累带来什么,帮你打破对“人脉”的偏见,学会用“人脉杠杆”帮自己赚更多钱。
先跟你说个真实的案例,是我之前认识的一位创业者,叫老林。老林最早是在一家外贸公司做销售,后来想自己开外贸公司,卖家居用品。刚开始的时候,他手里只有三个客户,货源也不稳定,好几次差点撑不下去。那时候他跟我说:“我之前总觉得‘做外贸靠的是能说会道、懂产品’,后来才发现,没人帮你,根本走不通。”
转机是怎么来的呢?老林之前在公司的时候,跟一位供应商关系很好。那位供应商是做家具原材料的,知道老林开了公司,就把他介绍给了自己的几个下游工厂——这些工厂能生产优质的家居用品,而且报价比市场价低15%。老林靠这些工厂,解决了“货源差、成本高”的问题,产品在国外市场一下子有了竞争力。
更巧的是,老林之前的一位客户,是国外一家连锁家居店的采购经理。那位客户觉得老林做事靠谱、产品质量好,就把他推荐给了自己的同行——短短半年,老林就多了五个稳定客户,公司营收直接翻了三倍。现在老林的公司已经做到了年营收千万,他常说:“我能有今天,至少70%靠的是身边人的帮忙——没有供应商给的低价货源,没有客户的推荐,我就算再能跑、再能说,也做不起来。”
你看,老林的经历不是个例。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赚大钱,靠的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有人帮、有人带、有人给机会”。就像你想找一份好工作,要是有朋友在目标公司上班,帮你内推,比你自己投简历成功率高10倍;你想做副业,要是有同行给你分享资源、教你避坑,比你自己摸索少走3年弯路;你想投资,要是有专业的朋友给你提建议,比你自己瞎买少亏很多钱。
这就是人脉的“杠杆作用”——它能把你的“个人能力”放大,让你用更少的时间、更少的成本,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就像你有一根杠杆,自己能举100斤,要是有人帮你抬一下,就能举300斤;你有一个好想法,自己实施可能要花10万,要是有人给你介绍投资、提供资源,可能只花3万就能做成。
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人脉没用”“靠人脉不光彩”呢?其实是把“人脉”和“拉关系、走后门”搞混了。真正的人脉,不是“你求别人帮忙”,也不是“你跟别人吃几顿饭、送几次礼”,而是“你能给别人带来价值,别人也能给你带来价值,双方互相成就”。就像老林和供应商的关系——老林从供应商那拿到低价货源,供应商靠老林增加了订单量;老林和客户的关系——老林给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客户靠老林完成了采购任务,还获得了同行的信任。这种“互相给价值”的关系,才是真正的人脉,也是能帮你赚大钱的人脉。
相反,那些“只想着麻烦别人、不想给别人带来价值”的关系,根本算不上人脉。比如有人平时不跟朋友联系,一开口就是“你帮我找个工作呗”“你借我点钱呗”,这种“无事不登三宝殿”的做法,只会让人反感,根本没人愿意帮你。所以别再觉得“人脉是求来的”,真正的人脉是“赚来的”——你能给别人多少价值,别人就愿意给你多少帮助。
可能有人会说:“我也想搞人脉,可我性格内向,不会跟人打交道,怎么办?”其实搞人脉跟“性格内向外向”没关系,关键是“找对人、给对价值”。我认识一位设计师,叫小夏,特别内向,平时不爱说话,可她的客户几乎都是靠“老客户推荐”来的。为什么?因为她每次给客户做设计,都会多做两个方案,还会帮客户考虑“怎么节省成本、怎么让设计更实用”。有一次,客户想做一个店铺装修设计,小夏不仅做了设计图,还帮客户联系了自己认识的装修队,装修队给的报价比客户自己找的低20%。客户特别感激,之后只要身边有人需要设计,就会推荐小夏。
你看,小夏没跟客户“吃饭喝酒”,也没说什么“客套话”,就靠“多给一点价值”,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也获得了更多的机会。这就是内向者搞人脉的“秘诀”——不用刻意“讨好别人”,只要把自己的事做好,多给别人一点帮助,别人自然愿意帮你。
还有人会说:“我身边都是普通人,没什么‘大人物’,搞人脉也没用啊?”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人脉的价值,不是看对方“有没有钱、有没有权”,而是看对方“能不能给你带来你没有的东西”。比如你是做会计的,身边有做销售的朋友,他能给你分享“怎么跟客户沟通、怎么找客户资源”;你是做老师的,身边有做新媒体的朋友,他能给你分享“怎么用短视频推广自己的课程”;你想做副业,身边有做过副业的朋友,他能给你分享“怎么避坑、怎么提高收入”。这些“普通人”带来的价值,可能比“大人物”更实用,也更易获得。
我有个朋友,叫小娟,是做家庭主妇的,想在家做手工甜品卖。她身边都是跟她一样的家庭主妇,没有“餐饮行业的老板”,可她还是靠这些朋友打开了销路。怎么做到的?小娟刚开始做甜品的时候,先给身边的朋友免费试吃,让她们提意见。朋友觉得好吃,就会在自己的朋友圈、小区群里推荐;有的朋友还帮她联系了小区的便利店,让她的甜品放在便利店里卖。不到三个月,小娟的甜品就有了稳定的客户,每个月能赚五千多。她说:“我之前觉得‘身边都是普通人,帮不上忙’,后来才发现,只要你真心对别人,别人就愿意帮你——她们的一句推荐,比我自己发10条朋友圈都管用。”
所以别再觉得“只有认识大人物才算有人脉”,你身边的同事、朋友、邻居,甚至是客户,都可能成为你的“贵人”。关键是你要“用心维护”——平时多跟他们联系,多给他们一点帮助,在你需要的时候,他们自然会伸出援手。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问:“那我该怎么开始积累人脉呢?有没有具体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三步:先“盘点”身边的人,再“给价值”,最后“常联系”。
第一步,“盘点”身边的人。拿出一张纸,或者在手机上列个表,把你认识的人都写下来——包括同事、朋友、同学、客户、供应商,甚至是你参加活动认识的人。然后在每个人的名字后面,写清楚“他是做什么的”“他有什么优势”“我能从他那得到什么”“我能给他什么”。比如你有个同事是做新媒体的,他的优势是“会做短视频、会写文案”,你能从他那得到“新媒体运营的方法”,你能给他的是“帮他处理Excel表格、做数据分析”。这样一盘点,你就知道谁能给你带来价值,你又能给谁带来价值,也知道该跟谁多联系。
第二步,“给价值”。盘点完之后,就主动给对方提供价值。不用做什么“大事”,从小事做起就行。比如你知道对方最近在找工作,你手里有合适的招聘信息,就发给对方;对方最近在学英语,你手里有好的英语学习资料,就分享给对方;对方做项目遇到了困难,你能帮上忙,就主动帮忙。记住,给价值的时候,别想着“我给了他价值,他一定要给我回报”,先“不求回报”地付出,对方才会愿意跟你建立关系。
第三步,“常联系”。人脉就像一盆花,需要经常浇水才能存活。别等“需要帮忙的时候才联系”,平时就要多跟对方互动。比如看到对方发朋友圈,点个赞、留个言;逢年过节,发一条真诚的祝福信息(别发那种群发的);偶尔约对方吃个饭、喝杯咖啡,聊聊天(不用聊工作,聊生活、聊兴趣也行)。这样一来,你们的关系就会越来越近,在你需要的时候,对方也更愿意帮你。
当然,积累人脉的时候,还有两个“禁忌”要注意:别“功利心太强”,别“只索取不付出”。比如你刚认识一个人,就问对方“能不能帮我找个工作”“能不能借我点钱”,这种“功利心”会让人反感;你总是麻烦别人帮忙,却从不给别人提供任何价值,时间长了,没人愿意跟你来往。记住,人脉是“互相成就”的,不是“单方面索取”的。
最后想跟你说:“只靠自己赚大钱”不是不可能,而是太难了——就像你想推一辆卡车上山,只靠自己的力气,可能推到一半就累垮了;但要是有人帮你推一把,或者给你一根杠杆,你就能轻松推上去。人脉就是那根“杠杆”,它能帮你放大你的能力,让你用更少的力气,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别再觉得“搞人脉不光彩”“搞人脉没用”了,从现在开始,盘点你身边的人,给他们提供价值,常跟他们联系。相信我,用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原来身边有这么多人愿意帮你,原来赚钱可以这么轻松。
下次再遇到“想做某件事,却没资源、没机会”的时候,别先想着“自己能不能做到”,而是想想“身边有没有人能帮我”。有时候,一个人的帮助,就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甚至改变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