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文学
好口碑高质量小说推荐

第3章

胡庆余堂的火爆,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涟漪迅速扩散至胡雪岩(皓轩版)未曾预料到的深水区。医药行业牵扯甚广,利益盘根错节,其背后的官场脉络更是错综复杂。

李祥送来的密报,证实了胡雪岩的担忧。杭州药业行会的反扑并非孤立事件,其背后隐约站着浙江布政使衙门的一位实权人物,而此人,与北洋李鸿章一系往来密切。

“果然来了。”胡雪岩看着密报,指尖轻叩桌面。李鸿章系的报复,如毒蛇般悄然而至,虽未直接撕破脸,却已开始挤压他的生存空间。

“东家,要不…请左大帅那边……”刘掌柜试探着问,寄希望于左宗棠的威势。

“远水难解近渴。左帅远在西北,鞭长莫及。况且,总不能事事仰仗左帅。”胡雪岩摇头,“官场上的事,还得用官场的法子解。我们要有自己的‘耳朵’和‘嘴巴’。”

他下定决心,加速执行“朝廷公关”计划,目标直指紫禁城——这个帝国真正的权力中心。

策略核心:“曲线救国,润物无声”。不直接结交权臣(目标太大,易被察觉),而是从看似不起眼,实则关键的“技术官僚”和“内侍近臣”入手。

第一目标:太医院。

胡雪岩亲自挑选了一批胡庆余堂精制的顶级药膳补品——根据现代营养学理念微调过配方的“八宝养生丸”、加入微量珍珠粉和现代提纯工艺的“玉容散”、以及用特殊窖藏法制备的“陈年阿胶”。包装极尽精美,附上一封措辞极其谦卑的拜帖,以“晚生后学,敬请杏林国手斧正”的名义,派人秘密送往京城太医院院使(院长)及几位专司宫廷贵胄诊疗的御医府上。

此举妙处在于:不涉政务,只论“学术”;不求办事,只刷“好感”。御医地位特殊,常伴君侧,虽无实权,却能于不经意间传递信息,其专业意见有时能左右帝王后妃的判断。这份“同道中人”的敬意和“精益求精”的产品,极易获得他们的专业认同和私人好感。

第二目标:内务府与宗室王公。

胡雪岩动用了更深层的关系网,通过几位与内务府采办有旧的徽籍富商,辗转将一批胡庆余堂的精品成药(包装更为奢华)和江南特色珍玩,以“年敬”、“节敬”等官场惯例名目,送至几位掌管宫廷用度或喜好新奇事物的王爷、贝勒府中。同样,不提要求,只混个脸熟,留下“江南胡某,家资丰厚,善于经营,且懂事”的印象。

这些举动,如春雨般细密无声,短期内难见成效,却是在默默编织一张通往帝国最高层的潜在关系网。

就在胡雪岩专注于“向上渗透”时,一个来自上海、看似不起眼的消息,引起了他的高度警觉。

阜康上海分号的掌柜密报:近日,北洋大臣衙门派驻上海的一名新任官员,名为盛宣怀,活动频繁。此人年纪虽轻,却极得李鸿章赏识,手腕灵活。他正在积极接触各大洋行、轮船公司,并开始插手海关、电报等新兴事务。有迹象表明,他似乎在暗中调查阜康钱庄与外资银行的资金往来,以及…胡庆余堂的药材采购渠道。

“盛宣怀!”看到这个名字,胡雪岩(胡皓轩)瞳孔骤然收缩,一股寒意从脊背升起。

来了!终于来了!

历史上,正是这个盛宣怀,作为李鸿章的经济代言人,最终在商场上击败了胡雪岩,并将其逼入绝境!这是命中注定的宿敌!

此时的盛宣怀,虽羽翼未丰,但已崭露头角,其背后站着李鸿章和北洋系的庞大资源。

“他开始调查资金往来和药材渠道…”胡雪岩敏锐地捕捉到危险信号,“这是想从‘勾结洋人’和‘药材以次充好’两个方向找突破口?真是…毒辣!”

盛宣怀的出现,意味着李鸿章系的打击从幕后走向台前,从试探性挤压升级为有计划的精准狙击!

压力骤增!但胡雪岩并未慌乱,反而被激起了强烈的斗志。

“好啊!盛杏荪(盛宣怀字)!放马过来!让老子看看,是你这个李鸿章的钱袋子厉害,还是我这个开了天眼的穿越者更狠!”

他立刻调整策略,双线应对:

1.对内加固防线:严令阜康钱庄所有与汇丰等外资银行的资金往来,必须通过多层、复杂的离岸代理公司进行,账目处理务必“干净”,经得起查。同时,命令胡庆余堂加强药材溯源管理,所有进货渠道、质检记录必须清晰可查,甚至主动邀请杭州药行行会派员“观摩监督”,以示坦荡。

2.对外主动出击:他决定不再被动防守,而要利用信息差,给盛宣怀和北洋系制造麻烦,打乱他们的节奏。他再次动用“谣言”武器,但这次目标更高——他让人在上海洋商圈和官场中散播消息,暗示“北洋李中堂有意整合全国轮船、电报业,成立官督商办总局,恐将挤压现有洋商和民间商贾利益”,并“透露”盛宣怀正是此计划的急先锋。

此消息半真半假(李鸿章确有此类想法),极易引发在华洋商和南方商界的警惕与不满,无形中给盛宣怀的早期布局制造了障碍。

同时,胡雪岩做出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提前布局电报业!

他深知电报在未来信息传递和商业、军事中的极端重要性,这也是盛宣怀日后起家的核心领域之一。他绝不能坐视其被北洋完全掌控。

“立刻派人,不,你亲自去!”胡雪岩对一位精通洋务、心腹中的心腹吩咐,“带重金,去上海,想办法接触那些掌握电报技术的洋人工程师,尤其是那些不得志的!高薪挖过来!咱们也研究研究这‘千里传音’的玩意儿!就算暂时不能铺线,也要先掌握技术,储备人才!”

这是一步暗棋,一步针对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竞争的提前落子。

忙碌之余,胡雪岩站在胡庆余堂顶层的账房里,看着楼下熙熙攘攘求医问药的人群,心中感慨。这药堂,不仅是他商业版图的重要拼图,更是一张护身符。悬壶济世的名声,是最好的政治铠甲。

“李鸿章…盛宣怀…”他低声咀嚼着这两个名字,眼神锐利如鹰,“商场、官场、乃至这救死扶伤的药堂,都是战场。你们想把我连根拔起?没那么容易!”

他转身,对李祥道:“祥叔,给左大帅再写一封信。除了汇报军需进展和庆余堂的善举,再‘顺便’提一句,听闻北洋李中堂处有位盛宣怀先生,才干卓著,似对新兴洋务极有兴趣。卑职不才,于电报一事亦有些许浅见,若于国有利,愿效绵薄之力。”

这封信,既是汇报,也是示警,更是一次试探性的亮剑——向左宗棠暗示北洋的动向,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不甘局限于钱庄和药堂,志在更广阔的洋务领域。

风暴将至,胡雪岩已敏锐地嗅到了气息。他一边加固防线,一边悄然布局未来,更在暗处默默编织着通往权力核心的细线。与盛宣怀的宿命对决,已拉开序幕。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