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文学
好口碑高质量小说推荐

第4章

自“醉人间”那场夜宴后,王云再踏入翰林院时,心境已截然不同。

同僚们的态度依旧恭敬,甚至那份恭敬里更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审慎。但他已能更平静地对待这些目光。他不再仅仅是那个因师门而特殊的年轻人,经过那夜的洗礼,他仿佛在自己与外界之间,筑起了一道无形的、更为坚固的心墙。

他的日常工作依旧是整理典籍,誊抄文书。但此刻,他笔下的文字不再仅仅是冰冷的符号。当抄录一份关于北境军镇粮草调配的奏报时,他眼前会浮现陈汤将军爽朗笑容下那双洞察世事的眼睛,会想到师兄们谈及边防时凝重的神色。那看似枯燥的数字背后,是边关的朔风,是士卒的温饱,是帝国安宁的基石。

当整理一份关于江南漕运改革的条陈时,他会想起燕祈石那深邃难测的眼神,以及范成大师兄与卫长卿尚书之间关于“利弊权衡”的简短交锋。他开始尝试去理解,为何一项看似利国利民的举措,会牵动如此多的利益纠葛,会遇到来自各方的阻力或推动。

他甚至主动向那位严谨的李贽编修请教,不再局限于典籍校勘,而是开始询问某些公文背后的制度沿革、部门权责。李贽初时有些惊讶,见他态度诚恳,求知若渴,便也乐于指点。在一次次看似随意的交谈中,王云脑海中对帝国庞大官僚机器的运转图景,渐渐清晰起来。

他变得比以前更沉默,但这份沉默并非怯懦,而是一种沉淀。他学会了在聆听中分析,在观察中思考。他看到掌院学士对他愈发客气背后的谨慎,也感受到一些清流官员在恭敬之下,那若有若无的、对于“幸进”之人的疏离。

一日,他负责整理一批前朝旧档,无意中翻到一份庄鸿初年关于整顿吏治的决议,其条款之严厉,决心之果决,与如今官场某些积弊形成鲜明对比。他正凝神思索,李贽踱步过来,瞥见他手中的文档,轻轻叹了口气。

“扶摇,看出些什么了?”李贽声音低沉。

王云沉吟道:“学生只是觉得,前人立法,其意甚善,其志甚坚。何以时至今日,有些条款竟形同虚设?”

李贽左右看看,压低了声音:“法如利刃,久不用则锈。更怕的,是持刀之人,自身也已深陷泥沼,不敢亦不愿再用此刃。庙堂之高,江湖之远,牵一发而动全身啊。”他点到即止,不再多言,留下王云独自咀嚼这番话中的深意。

王云恍然。他想起宴席上诸位重臣谈笑风生背后的微妙平衡,想起师兄张子策总揽全局时那份如履薄冰的谨慎。治理这庞大的帝国,光有理想和律条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权衡、妥协,有时甚至是无奈的迂回。

他将这份感悟默默记在心里,处理公务时,眼光也更加深邃。他不再仅仅满足于将文书誊抄工整,开始尝试在不动声色间,将关联的文档归并整理,或在一些非核心的、允许范围内的小事上,提出更有效率的处理建议,虽微不足道,却显露出一种超越年龄的周全与细致。

盛安元年的时光,就在这翰墨书香与静水流深的思考中,悄然滑向暮夏。

翰林院庭院中的古槐,叶片已由嫩绿转为深碧,蝉鸣声嘶力竭,预示着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即将到来。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沉闷的、暴雨将至前的压抑。

王云能感觉到,这沉闷之下,似乎正有什么东西在悄然涌动。往来传递文书的宦官脚步比往日更急,偶尔能听到几位高阶学士在回廊尽头低声商议着什么,神色凝重。连李贽眉宇间,也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忧虑。

他知道,平静的日常即将被打破。盛安元年的下一件大事,或许就隐藏在这暮夏沉闷的空气里,随时可能如同惊雷般炸响,再次搅动整个朝局。

而他,已不再是那个只能被动等待消息、心中惶惑的年轻序班。他挺直了脊背,目光沉静地望向宫城的方向,等待着那必然到来的风雨,也准备着,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