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文学
好口碑高质量小说推荐

第3章

骊山阅兵那几声“平地惊雷”,不仅震慑了潜在的敌人,更彻底引爆了格物院在大秦朝堂的地位。吕堃、唐强、魏梓捡三人爵升一级,赏赐丰厚,格物院的预算和权限也水涨船高,俨然成了大秦帝国最炙手可热的“高新技术研发中心”。

然而,没等三人从受赏的激动和“火药成功”的虚脱中缓过神来,蒙恬大军的先锋已经誓师出征,带着部分格物院赶制的新式装备,浩浩荡荡开赴北疆。战争的阴云,并未因几声响雷而散去,反而因为皇帝更高的期望,变得更加沉重。

格物院的“军工复合体”雏形

战争的齿轮一旦开始转动,就不会轻易停下。格物院的工作重心,彻底转向了军需生产。

吕堃被正式授予“督造兵器”的临时差遣,有权协调少府下辖多个工坊。他将改进后的高炉冶炼、标准化破甲箭簇锻造、铁质甲片冲压等技术流程,迅速推广到相关官营作坊,开始了疯狂的批量生产。整个咸阳周边,日夜都能听到叮叮当当的锻打声和拉风箱的呼呼声。

唐强的“搞物资”天赋发挥到了极致。他现在不仅能理直气壮地调用各种金属、木材、皮革,甚至连硝石、硫磺的采集也被纳入官方渠道,设立了几个“保密矿场”(其实就是几个有硝土和硫磺矿脉的偏僻山头),由军队看守,日夜开采。他还利用赏赐的钱财和部分“灵活”的经费,暗中扶持了几个民间工匠团体,作为格物院的技术外包和储备力量。

魏梓捡则成了“质量总监”和“安全生产总负责人”。他带着一队由原格物院骨干工匠组成的“督导组”,穿梭于各个合作工坊,用他的“铁拳”标准验收每一批箭簇和甲片。同时,他还要负责黑火药配制工坊的绝对安全,那地方被隔离在骊山深处,方圆数里戒严,进出都要搜身,魏梓捡吃住都在那里,生怕出一丝纰漏。

吕堃自己,则在保证现有产能的同时,开始了更深入的“奇械”研发。黑火药的成功给了他信心,但也让他看到了局限——稳定性差,威力受潮湿度影响大,运输和使用极其危险。他需要更可靠、更可控的武器。

他尝试将黑火药与弩箭结合,制造原始的“火箭”(在箭杆上绑缚火药包,点燃后发射),但成功率低得感人,不是半路熄火就是提前爆炸。他又设想制造“万人敌”那样的爆炸物,但铸铁壳体工艺不过关,密封性差。

“系统,有没有更安全的火药应用方案?或者……其他能快速形成战斗力的技术?”吕堃在脑海中求助。

【检索中……基于宿主当前文明等级及资源,推荐:初级火药颗粒化技术(提高稳定性与燃烧效率),需文明点 100。简易触发式绊发陷阱(非科技,为应用技巧),需文明点 10。】

颗粒化技术!吕堃眼睛一亮,这能大大改善火药的性能!但100点……他看了看自己仅剩的30点文明点(阅兵奖励和后续零星收获),只能望洋兴叹。至于那个陷阱技巧,只要10点,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兑换了,多一种手段总是好的。

他将这种利用绳索、树枝和少量火药制造简易诡雷陷阱的方法,精心绘制成图册,加上详细说明,作为“格物院密技”,通过军方渠道,快马送往北疆前线,希望能给匈奴人一些“惊喜”。

北疆战报与皇帝的“新玩具”

北疆的战事初期并不顺利。匈奴人利用骑兵的机动性,避实就虚,不断骚扰粮道,袭击小股部队。秦军虽装备了部分新式甲胄和弩箭,在正面接战中占优,但难以捕捉敌军主力,战局陷入胶着。

咸阳宫中,嬴政看着一份份“斩首数十级”、“击退胡骑”但“未能尽歼”的战报,眉头紧锁。他知道,蒙恬需要时间,需要更能打破僵局的东西。

“赵高,格物院近日,可还有新呈报?”嬴政放下竹简,揉了揉眉心。

“回陛下,吕院令近日呈报,言正在研制……‘可及远之雷霆’,以及‘窥敌于千里之外’之法,然……皆言尚在摸索,困难重重。”赵高小心翼翼地回答。

“及远之雷霆?窥敌千里?”嬴政眼中闪过一丝兴趣,“传朕口谕,让吕堃将已成型之物,不论是否完善,即刻送入宫中,朕要一观。”

于是,几日后,在咸阳宫一处偏僻的校场,嬴政再次见到了吕堃,以及他带来的几件“半成品”。

一件是放大倍数更高的单筒“望远镜”。吕堃利用之前任务奖励的【初级光学透镜研磨技术】,带着工匠们耗费了大量水晶(天然石英)和玻璃,才磨制出两片勉强可用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组装成了一个长达一尺、成像依旧有些模糊扭曲的“千里镜”。但即便如此,当嬴政将它对准远处宫墙上的守卫时,也能清晰地看到对方脸上的毛孔和盔甲的纹路!

“此物……竟能缩地成寸,拉近景物?!”嬴政放下望远镜,脸上难掩震惊。这对于军事指挥、侦查瞭望的意义,不言而喻!

另一件,则是一个让嬴政既好奇又有些无语的玩意儿——一个巨大的、用牛皮和竹木制成的、造型古怪的“风筝”,下面还吊着一个简陋的藤条筐。

“吕爱卿,此乃何物?孩童戏耍之具?”嬴政指着那大风筝。

吕堃硬着头皮解释:“回陛下,此物名为‘载人鸢’,理论上……可借风力,载人升空,于高处观测敌情……”

“载人升空?”嬴政挑了挑眉,看着那看起来并不结实的结构,“何人敢乘之?”

吕堃:“……臣,尚未找到合适人选。”他自己都不敢坐。

最后一件,则是一个缩小版的、带有轮子的金属管,后面连接着复杂的杠杆和击发装置——这是吕堃设想中的原始“火炮”或者说是“大型火门枪”的模型,但以现在的工艺,根本无法解决膛压、气密性和材料强度问题,只是个连烟花都不如的摆设。

嬴政看着这三样东西,一件比一件匪夷所思。他拿起那个望远镜,又看了看那“载人鸢”和“炮模型”,沉吟片刻。

“千里镜,甚好!即刻秘制一批,送往北疆蒙恬处!”

“至于这升空窥敌之法……”嬴政目光扫过那大风筝,“想法甚奇,然过于行险。可先以牲畜试之。”

“而这‘及远雷霆’……”他拿起那冰冷的金属管模型,“想法大胆!继续钻研!朕,要的是真正能用于战阵之物,而非孩童玩具!”

压力再次给到吕堃。望远镜可以赶工,但载人飞行和火炮……这步子迈得实在有点大,容易扯着蛋。

“载人鸢”的悲壮试飞

回到格物院,吕堃传达了陛下的旨意。望远镜项目由青禾负责,带领几个手艺最好的工匠加紧磨制镜片。而“载人鸢”的试飞,则成了最棘手的问题。

用牲畜试?羊?狗?它们不会操作,也无法汇报感受。

用人试?谁去?这简直就是玩命!

就在吕堃纠结之时,魏梓捡站了出来。

“堃哥,俺去吧!”魏梓捡拍着胸脯,一脸“俺皮实”的表情,“俺力气大,万一掉下来,也能扛得住摔!再说了,俺也想上天看看,胡虏到底在哪儿猫着呢!”

“胡闹!”吕堃立刻反对,“这玩意儿根本没经过充分测试,太危险了!”

唐强也劝:“老魏,别冲动!这可是玩命!咱们再想想别的法子?”

但魏梓捡倔劲儿上来了,认定这是为国立功的好机会,也是证明格物院价值的关键一步,死活要去。他甚至偷偷跑去求见了赵高,表达了“为国赴死”的决心(虽然用词粗糙)。

不知赵高是出于何种考量(或许是想看看笑话,或许是真觉得需要冒险),竟然在陛下面前提了一句。嬴政听闻,只淡淡说了一句:“忠勇可嘉,准其试之,着格物院做好万全之策。”

圣意如此,吕堃再无法反对,只能红着眼睛,带着全院最好的工匠,对那架“载人鸢”进行了反复的加固和检查,选了一个风力温和的日子,在骊山一处开阔地,进行试飞。

那天,格物院几乎所有的人都来了,心情复杂。唐强准备了厚厚的软垫(虽然知道从高处掉下来没啥用),吕堃反复检查着每一根绳索和连接处。

魏梓捡穿着紧身的衣服(方便活动),对着吕堃和唐强憨厚一笑:“堃哥,强哥,放心!俺命硬着呢!等俺上去,看清楚了胡虏的布置,回来告诉你们!”

他钻进了那个简陋的藤条筐。几十名壮汉奋力拉扯绳索,借助风力,巨大的风筝晃晃悠悠地离开了地面!

一米、两米、十米、二十米……

地面上的人都屏住了呼吸。魏梓捡在筐里,起初有些紧张,但随着升高,视野豁然开朗,他兴奋地朝着下面挥手大喊:“看到了!俺看到了!好远啊!”

风筝在风中摇曳,似乎还算平稳。吕堃的心稍微放下了一点。

然而,就在风筝升至大约三十多米,准备进行转向观察时,一阵突如其来的侧风猛地吹来!

“不好!”吕堃脸色大变!

只见那“载人鸢”猛地一歪,一侧的竹骨架发出了令人牙酸的“嘎吱”声,连接处的牛皮绳在巨大的应力下瞬间崩断了好几根!

风筝失去了平衡,如同断了线的……大风筝,歪歪扭扭地向一侧的山坡栽去!

“老魏!!!”吕堃和唐强目眦欲裂,发疯般冲了过去。

风筝最终撞在山坡的树林里,摔得七零八落。众人手忙脚乱地把魏梓捡从残骸里扒出来时,他已是满头满脸的血,昏迷不醒,左腿以一个诡异的角度弯曲着。

“快!找医官!找最好的医官!”吕堃声音嘶哑,抱着魏梓捡沉重的身体,手都在抖。

唐强更是急得团团转,把自己藏着的所有“好东西”(人参、灵芝之类的,也不知道真假)都翻了出来。

战争的阴影与兄弟的羁绊

魏梓捡命大,摔下来时被树枝缓冲了一下,加上他身体底子确实好,经过医官全力救治,总算保住了性命,但左腿粉碎性骨折,即便愈合,也会留下严重的残疾,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冲锋陷阵、力扛千钧了。

消息传到宫中,嬴政沉默了片刻,下旨厚赏魏梓捡,赐予良田宅邸,并准其安心养伤。但战争时期,一个残废的工师,其政治生命几乎可以预见地走到了尽头。

格物院的气氛降到了冰点。魏梓捡的受伤,像一盆冷水,浇醒了还沉浸在“技术奇迹”中的吕堃和唐强。科技不是儿戏,战争更是残酷的。他们弄出来的东西,既能杀敌,也能反噬自身。

吕堃陷入了深深的自责,连续几天守在魏梓捡病榻前,胡子拉碴,眼神黯淡。

“堃哥……不怪你……”魏梓捡醒过来后,反而安慰他,“是俺自己要去……俺……俺不后悔……至少,俺上天看过了……”他虚弱地笑着,眼神依旧憨直,却多了几分看透生死的淡然。

唐强也收敛了许多,不再整日钻营,默默承担起了格物院大部分的日常管理和对外协调工作,让吕堃能专心照顾魏梓捡和技术研发。

经过此事,吕堃对技术的应用变得更加谨慎。他暂停了所有高风险的项目,将精力集中在完善现有武器和解决实际问题上。他改进了火药颗粒化技术(虽然没有系统辅助,进展缓慢但稳定),优化了弩机的结构,甚至根据前线反馈,设计了一种可以快速组装拆卸的野战拒马和路障。

北疆的战局,随着一批批新式装备和望远镜的送达,以及蒙恬逐渐适应了匈奴的战法,开始转向。秦军利用 improved 侦察能力和防御工事,开始有效地压缩匈奴的活动空间,取得了好几场关键的胜利。捷报传回咸阳,朝野振奋。

格物院的贡献,再次被提及。但在吕堃心中,那份喜悦却掺杂了太多的苦涩。

他看着躺在床上,依旧乐观却已残疾的魏梓捡,看着窗外依旧忙碌但气氛沉凝的格物院,再想到那遥远星空中可能存在的、不知何时会降临的“三体”威胁,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这条“带领大秦统治宇宙”的道路,布满了荆棘与牺牲。

他们点燃了科技的火种,但这火焰,既能照亮前路,也能焚毁自身。未来的路,该如何走?吕堃站在格物院的小院里,望着北方星空,心中充满了迷茫与坚定交织的复杂情绪。

而命运的齿轮,还在无情地转动着,将他和他的兄弟们,推向更加未知而壮阔的远方。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