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文学
好口碑高质量小说推荐

第2章

●谏逐客书

吕不韦是李斯的榜样,他原本不过卫国的一个大商人,虽然家财万贯,但当时商人的地位很低,即便是吃不饱饭的普通的士,社会地位也要比商人来得高。然而吕不韦利用自己的才智扶持秦庄襄王继位,竟然被任命为丞相,封文信侯,食邑十万户。李斯心想:“一个商人都能做到宰相,秦果然是个不计出身门第,只看重个人才能的蓬勃向上的国度啊!”

对于毫无名气的李斯来说,投靠一位高官为其门客,乃是最好的进身之阶。当时的贵族、官僚们都养客成风,不管才能大小,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以去他们家里吃闲饭,并且很容易得到机会展露才华,从此青云直上。吕不韦身为秦相,又有万贯家财,更是豢养了数量庞大的门客群,他还从这些门客中挑选精通各家学说的人才,集合编篡了《吕氏春秋》一书,以使自己名扬后世。

诸子百家中,荀况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力很大,作为荀况得意门生的李斯投来门下,很快就受到了吕不韦的重视。通过吕不韦的推荐,李斯得以见到了年轻的秦王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

李斯对秦王政说:“秦穆公称霸西方,却不东进以讨伐关东各国,那是因为当时周德未衰,诸侯众多。自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以来,秦国日益强盛,周朝衰微,关东诸侯互相兼并,只剩下了六个强国。现在这六国无不畏秦,就象郡县一般向秦国纳贡,以秦之强盛国力,加上大王您的贤明,足以扫平诸侯,统一天下,建立万世不拔的基业。您为什么还不动手呢?等到六国缓过劲儿来,联合成一片,那时候就算大王您是黄帝复生,也无法再期望统一了呀!”

野心勃勃的秦王政对李斯的这番言论很感兴趣,于是就任命他当了长史,也就是自己的秘书,过了几年,又拜李斯为客卿。“卿”这个称号本指辅佐君主的世袭贵族,客卿是指外国出身的重臣。

可是就在李斯得到秦国重用,想要一展所长,尽施抱负的时候,突然一个晴天霹雳响了起来——秦王政下诏,罢免所有外国出身的官员,把他们都赶出秦国去。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秦王政继位的时候年纪还小,吕不韦作为宰相专断朝政,使得秦王政大为不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前往旧都雍城去行冠礼(成人礼),准备开始亲政,结果长信侯嫪毐突然发动叛乱。叛乱被镇压后,秦王政处死了嫪毐,并且因为嫪毐本是吕不韦所推荐的,就以此为藉口免除了吕不韦的丞相职务。

与此同时,又发生了“郑国渠事件”。原来秦王政才刚继位的时候,距离秦国最近,遭受压力最大的韩国为了自保,派一个名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去劝说秦国开挖河渠,认为只要秦国把人力物力都浪费在水利工程上,那就没力量再来攻打韩国了。就在吕不韦罢相前后,历经十年,眼看水渠即将完工,郑国是韩国奸细的身份却在此时被揭穿了。

因为这两件事,公元前237年,秦国的宗室大臣们联名上书,请求“逐客”,即把外国人都赶出秦国去——当然,楚国人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秦王政一时糊涂,竟然真的下了“逐客”的诏书。

李斯这只老鼠好不容易找到自己可以安身立命的“粮仓”,怎么甘心还没有做出任何成绩就从秦国离开呢?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递交给秦王政,请求收回成命,这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

李斯在文章中写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他举了很多例子,说明“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秦国历史上很多有名的大臣,比如由余、百里奚、商鞅、张仪、范睢等等,全都是外国人,他们为秦国的强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下令驱逐外国人,无异于借兵给敌人,送粮于别国,“内自虚而外树怨”,则必然导致国家的灭亡。

恰巧在这个时候,郑国的案件又有了戏剧性的转折。经过审讯,郑国分辩说,修渠固然是韩国的阴谋,但渠若修成,对秦国的利益比危害要大上百倍。这道渠就是著名的郑国渠,主渠西起泾阳,引泾水向东,下游入洛水,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郑国渠的建成,使关中干旱平原一跃成为千里沃野,粮食产量大增,直接支持了其后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

秦王政这才如梦初醒,急忙收回逐客令,并且恢复了李斯的官职。经过这一事件,他更加深了对李斯的信任,并且对于李斯的才能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于是时隔不久,秦王政就任命李斯做廷尉,这是主管诉讼审判的最高官职,相当于大法官。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