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英醒来,只觉得身体从未有过的轻松。
以前每日四点多就要被心悸惊醒,今天一觉安稳睡到五点多,还真是破天荒了。
她低头看了下小家伙,给她掖了被角,起身穿衣出去了。
不一会儿,大家也都陆续醒了。
宁静的小山村慢慢苏醒,所有人都觉得今日的空气格外清新。
不仅如此,田间的农作物好像一夜间成熟了。
方书启一如往常,每天早起都要去后山转一圈看看自己种的两棵板栗树。
之前听说板栗一斤可以卖七八块,他就找门路花了点钱,弄了两株回来。
去年两株一共摘了十斤多点,卖了十斤,挣了七十块钱。
今年想着树长大一些,应该可以多长几斤果子了。
就是怎么也没有想到,一抬头,满树都是刺球。
他不可置信地揉揉眼睛,以为看花了。
再一看,他笑了,口中吸了一半的香烟都掉了也不在乎。
大步过去摇晃树干,哗啦哗啦,刺球一个接一个掉了下来。
静谧的山中,一个大汉笑眯眯地摇着树,痴痴笑着。
活像在摇摇钱树,而那一颗颗刺球就是闪亮亮的金币。
落在地上的刺球,有些直接开了,掉出两颗板栗,有些用树枝敲了也打不开,他也不急,拿出口袋里的麻袋,全都装了进去。
他掂了掂装满的袋子,加上壳子,得有二十斤左右。
树上还有那么多,刚才他只是稍微摇了摇,都还没使大力。
下来的路上他还觉得稀奇,回去就把这事说了。
“昨天看着还没这么多,今天突然就变多了,跟一夜之间长出来的一样,真是稀奇。”
陈秀英眼皮子微微一跳,看着个头饱满的板栗,还有儿媳阿芙刚刚拣进去的一堆鸡鸭蛋,她低眸看了眼怀中安静睡觉的小家伙。
小囡囡是个有福气的。
她笑着说:“时候到了,长得就快了。田里的菜也时常这样,突然就长了。看样子都熟了,等下上去都打下来,省得掉了让小孩子拣去玩。”
方书启应了声,想想还是现在就去弄回来。
以前长得少,村里人捡回去吃就捡回去了,现在长得多掉的也多,得自个儿拿去卖钱。
他动作很快,刺壳也不剔了,直接挑了两个大筐子又去后山了。
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六点多了,匆匆吃了早饭,就和阿芙一起去上工了,今天两人干活的地方正好在一处。
方春义最早出门去下地了,早上阿芙还没炒完菜,他便就着锅里的地瓜配稀饭,随便扒拉了两碗,然后扛着锄头,牵着他的老黄牛下地了。
孩子也去上学了,家里又只剩下方疏月与她娘,还有乖乖睡觉的乔知知。
她们把方书启带回来的板栗全都倒出来去掉刺壳,因为没干过这个,动作有些不熟练,弄了小半天才干完。
打扫完,用大杆秤一称,足足有三十六斤六两!
方疏月算着小账,要是一斤有八块,这些可以卖两百九左右了。
上次的五十元带回来,老娘死活不收,这下家里能添点进收了,她也欢喜。
晚上方书启夫妻回来,她们就将这事说了。
方书启让他娘称出三十斤,他拿去卖,剩下的留在家里吃。
几人一听,吓了一跳,一斤两三块的猪肉都舍不得多吃,那么金贵的玩意,谁舍得吃!
方书启却不心疼,笑笑说:“好东西咱们自己要尝尝鲜。”
阿芙也是附和,夫唱妇随。
最后陈秀英做主,称了三十三斤去卖,剩下的留着家里吃。
被念力光团折磨得醉生梦死的乔知知,此刻还不知道,一颗小小的板栗竟然在家里成了这么贵重的存在。
要是知道,她估摸得再让它多长几颗。
晚上方书启借了自行车回来,第二天四点多就带着板栗去镇子上了。
现在的路还没修水泥,到处坑坑洼洼,骑车去镇上都要近一个小时,他还要回来上工的,所以只能赶早。
好在之前找过收购板栗的老板,他直接拎过去就行。
他的板栗长得好,味道特别香甜,老板给了十元一斤。
口袋中装着三百三十元,自行车被他踩得飞起,感觉浑身充满了干劲。
跑到猪肉摊子,割了两斤猪肉,两斤龙骨,外加一个猪耳朵。
又去水果摊子买了五个又大又圆的红苹果,一起装进麻袋里,绑在车后座,回家了。
方明义起床看到老爸满面春风地从外面回来,好奇极了,“爸,你去哪里了?”
方书启拍了他的鸡窝头,嫌弃道,“去干活啊,你个臭小子,要上学的人睡到这么晚。”
方明义看了看时钟,不服气:“才刚六点半。”
方书启冷哼一声:“都六点半了,以前你姑姑可是五点半就起来背书了。”
得了,方明义不说话了,赶紧去打水洗漱吃早饭了。
方书启也没管他,提着东西进去厨房,把口袋里的钱都掏给陈秀英。
“娘,老板说我们的板栗好,给了十元一斤,一共挣了三百三十,买了一些东西,剩下的都在这里。”
三百多块,陈秀英只拿了一百,“剩下的你们自己收好,等有用的时候再找你们拿。”
陈秀英向来说一不二,他也没有推辞,把剩下的两百多收着。
家里没有分家,大房的大哥,是上门女婿,二房就是他们了。
平时挣的钱各自存着,要用钱的地方一起平摊,日常伙食开销大多都是二老在垫钱。
方春华种田卖粮卖菜,陈秀英上山挖草药卖钱,偶尔卖卖扫帚,都不容易。
方书启洗了两个大苹果,给陈秀英和方疏月一人塞了一个。
出来路过方明义的时候,随手拿了两毛钱给他。
方明义收了零花钱,把剩下的半碗稀粥,快速倒入口中,放下碗,擦擦嘴,背上书包,喊了一句:“奶,我去上学了!”
陈秀英把手中苹果放回篮子,走出厨房:“你不等你姐?”
“不了。”声音未落,人已跑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