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一家不起眼的酒馆,杜阳和孙林正在喝酒议事。
“孙贤弟,干一杯!”
杜阳举起酒杯,跟孙林碰杯干掉。
随后拿起酒壶,再次倒满。
“最近几天,贤弟辛苦了。”
“科举试卷现在已经公开。”
“事情完成收工,你又是大功一件。”
杜阳说道。
“能够为圣上办事,为皇太孙分忧。”
“这是我应该做的。”
“真要说功劳的话,你杜兄才是。”
“没有你的妙计,这次的事情怎么可能平息。”
孙林说道。
闻言,杜阳心里乐呵。
“贤弟,这件事情不值一提。”
“最近几年,你不管是在翰林院编修,还是给皇太孙授课。”
“每一样都做得非常出色。”
“赵大人这次被举报,圣上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你。”
“审查的大任,只有你才配。”
“如今赵大人已八十高龄。”
“这次事情之后,可以彻底养老了。”
“到时候,我向皇太孙推荐你,接替赵大人的工作。”
“科举事务,以后就由你来执掌。”
杜阳说道。
他跟赵高虽然都是朱允炆的支持者。
但两人的理念并不一致。
他们在朱允炆面前,都想要一定的影响力。
所以,彼此之间的关系,也不是那么友好。
赵高年事已高,这次又被举报。
趁此机会,终于可以将赵高挤走。
赵高离开后,自己的人肯定要顶上去。
他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孙林。
孙林听到杜阳的话,一阵大喜。
“臣感谢皇太孙的恩情!”
他举起酒杯,一口把酒干掉。
倒满酒杯,双手举起对着杜阳。
“杜兄,贤弟多谢你的提携。”
“从今以后,我一定以你马首是瞻。”
孙林举杯说道。
杯中之酒,再次一饮而尽。
作为上一届的科举状元,孙林的才华有目共睹。
几年时间就做上了侍读学士。
而且,还搭上了朱允炆这条线。
眼下他跟朱允炆的关系,又要更上一层楼了。
遇到这样的好事,他怎么可能不开心呢?
两人的需求,各自得到了满足。
直到深夜才分开。
但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
一场风暴正悄悄朝他们袭来。
……
徐州,一家会议馆的议事厅内。
十多名北方夫子、学究等人,一起在这里商量科举试卷的事情。
“各位,今天贡院的很多试卷,我都去看过了。”
“老夫个人觉得,北方考生的试卷,跟那些上榜的试卷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汤正雄、高远、崔天伟等人,他们的试卷绝对算得上优等。”
“那些阅卷和审查试卷的官员,到底是怎么评判的?”
“这几人连进士榜都没有上。”
“京城、陕西、北平等地的学界大儒,我和他们进行了联系。”
“明天,我们一起联名上疏,一定要为北方考生伸张正义。”
简夫子说道。
“简夫子说的不错。”
“汤正雄几人的试卷,在下也看过。”
“这么好的试卷,居然还能落榜?”
“朝廷经过调查,还说没有什么内情。”
“我已经派人回到开封,让学堂山长带着他的同仁,立即赶来京城。”
“试卷,一定要重新进行评判。”
一名年轻的夫子说道。
其他夫子见此,也是纷纷响应。
“他们这样的行为,的确是欺人太甚。”
“淮北学堂的夫子们,很快也会抵达。”
“太原的唐老夫子,他现在恰好在合肥游历。”
“我已经邀请他,一起过来对试卷进行品鉴。”
“蓬莱学堂的山长,也带人朝着这里赶来!”
“……”
此时,一名中年夫子站起身来。
“这件事情,就凭我学界人士发声,绝对不够。”
“依我看的话,朝中还得有人发声才行。”
“我有个同窗莫逆之交,不但是前几届的进士。”
“现在也在京城为官。”
“我刚刚从他的府上回来,他了解了情况后,也愿意为我们北方考生上疏。”
众人闻言,感觉很有道理。
光凭学界单打独斗是可能的。
其他行业一起发声才有机会。
一时之间,一个个都表示动用自己所有的人脉。
大家一起造势,必须上达天听。
……
皇宫大内寝宫。
刚刚醒来的朱元璋,迫不及待的翻看日记本。
“老朱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开窍了。”
朱元璋看到头一句,脸色一下阴沉了。
什么突然开窍?
朕可是大明开国帝王,这小子居然在日记里面这样写?
如此目无君父,朕早晚要收拾你!
他心里虽然不爽,但翻看日记的心情却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这次的科举危机,必须得到解决。
“早朝上对科举考试的调查结果……”
“……”
“但我突然感觉,除了老朱一人外,其他大臣却不当回事。”
“这件事情大爆发后,那些大臣才会反应过来。”
“到了那个时候,老朱绝对没有好果子给他们吃。”
朱元璋看到这里,一下想起了早朝大臣们的反应。
此刻,他十分气愤。
他昨天看了日记,感觉这件事情定有危机。
于是询问了各个部门的长官。
一个个回答得井井有条。
南北不平衡的问题,难道那些大臣们没有看出来吗?
南方的那些高、官,肯定心知肚明。
只是纯粹不希望北方人出头?
否则就有北方人在朝堂上,跟他们争夺话语权?
想着想着,朱元璋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真到了那个时候,你们可别怪朕翻脸无情了。
接着,他继续翻看日记。
“上峰在早朝之后,也是下了指令。”
“都察院的御史要去贡院巡查。”
“……”
“贡院的风暴,能够亲自去看看……”
朱元璋眼神变得凌厉起来。
他下令杨烁派人去贡院,已经想到写日记的小子,会不会接了这差事。
这样的人才,那么久了,杨烁没有丝毫发现吗?
看来整个朝堂各部,还得整治一番。
他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了‘各部’‘整治’四个字。
“贡院的试卷,摆放有一定的讲究。”
“南方考生的试卷,摆放在南侧。”
“北方考生的试卷,摆放在被侧。”
“真正体现了南北对应。”
“……”
“尤其是一些地域上的言论,让人听了真的很不爽。”
看到这里,朱元璋拿着日记本的手都在颤抖。
那些经办这件事情的官员,恨不得立即把他们斩了。
自己手底下的人,居然干出这样的好事?
南北考生的试卷,为什么要分开放呢?
这样不是明摆搞南北对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