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小说《裁到技术核心,我带走整个团队》的主角是李维周天雄,一个充满魅力的角色。作者“墨笔行云”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世界。如果你喜欢都市种田小说,那么这本书将是你的不二之选。目前本书已经连载等你来读!
裁到技术核心,我带走整个团队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第一节:狂欢下的冰棱
恒崭科技的成功如同一个巨大的漩涡,吸引着资本、人才和全球的目光,将公司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然而,站得越高,风越疾,脚下的冰面也似乎越发剔透薄脆,隐现裂痕。
资本市场的暗流在李维的果断应对下,暂时被压制。强势的法律警告让部分媒体收敛,扎实的交付数据和顶级投行的背书稳住了大机构投资者的信心,老猫团队也捕捉到一些可疑账户异动的痕迹,正在深挖。股价经历了短暂震荡后,重回升势。
但李维心中的警报并未解除。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顾千帆如同潜伏在深海下的巨兽,一次攻击未果,只会让其更加狡猾和耐心,等待下一次更致命的扑击。现在的平静,更像是一种假象。
果然,新的攻击并未直接来自资本市场,而是选择了更刁钻、更难以防范的角度。
首先发难的,是人才争夺战。随着“启明”生态的爆发式增长,对顶尖芯片设计、编译器开发、架构师的需求呈指数级上升。恒崭科技自身的扩张速度极快,人力资源本就紧张。而这时,一批背景神秘、出手极其阔绰的猎头公司开始活跃起来,精准地对恒崭科技的核心技术骨干,甚至是一些关键项目组的中层管理者,发动了“银弹攻势”。
offer的薪资待遇高到离谱,往往是现收入的2-3倍,甚至附带巨额的签约奖金和远超市场的股票期权。更诡异的是,这些offer背后的公司,往往是一些新注册不久、名不见经传的小型科技公司或投资基金,其业务方向与芯片看似相关,却又语焉不详。
“李总,这周已经是第三个了。”人力资源总监面色忧虑地向李维汇报,“编译器团队的刘组长,模拟电路设计的王博士,还有封装测试接口团队的张经理,都收到了这种天价offer。对方似乎对我们的薪酬结构和人员情况了如指掌,开出的条件让人很难拒绝。”
李维眼神微冷:“查清楚这些皮包公司的最终资金来源了吗?”
“很难,层层嵌套,最终都指向海外。但手法很专业,不像是一般的创业公司挖人。”HR总监顿了顿,“而且,他们似乎并不真的指望人能立刻过去,更像是……纯粹为了搅局,打乱我们的阵脚,甚至套取情报。有工程师反馈,面试过程中对方会旁敲侧击地问很多关于项目进度、技术细节的问题。”
“围猎开始了。”李维立刻明白了顾千帆的意图。他无法从正面击败恒崭,就开始试图拆解它的根基——人才团队。高薪挖角,即使不能立刻造成人员大规模流失,也能极大分散管理精力,动摇军心,甚至可能真的钓走一两个意志不坚定者,并伺机窃取技术情报。
“立刻启动‘磐石计划’。”李维下令,“第一,全面复盘核心人员的薪酬和期权激励,针对性地进行大幅调整和追加授予,我们要让自己的人才价值得到应有的、甚至超前的回报,不能让兄弟们在战场上流血又流泪。第二,加强技术信息安全管理,细化权限,对核心代码和设计文档进行更严格的审计和追踪。第三,企业文化部门动起来,强化内部凝聚力和使命感宣传,我们要用事业、用感情、用实实在在的利益,留住真正志同道合的人。”
几乎与此同时,另一波攻击悄然而至。网络上开始出现一些“离职员工”的匿名爆料,内容不再是技术质疑,而是转向公司内部文化,抱怨“加班严重”、“管理过于严苛”、“李维技术至上缺乏人情味”等等。这些帖子细节生动,极具迷惑性,虽然很快被恒崭科技官方辟谣和多数理性网友驳斥,但仍在部分圈层传播,试图从道德和情感层面削弱李维和恒崭的光环,影响潜在人才的加入意愿。
冰面下的裂痕,正在看似坚固的辉煌下悄然蔓延。
第二节:“灯塔”下的阴影
李维力推的“启明·灯塔”计划进展迅猛,在全球范围内征集并资助了数百个创新项目,赢得了巨大声誉。然而,这颗最耀眼的明星,也成为了对手重点攻击的目标。
一个备受瞩目的“灯塔”计划重点项目——由某顶尖大学团队负责的“基于‘启明’芯片的下一代自动驾驶感知系统”研发,突然被境外某知名科技媒体曝出“涉嫌数据造假”。
报道称,该团队提交的阶段性演示视频中,部分极端场景下的感知和处理结果“好得令人难以置信”,经“匿名专家”分析,存在“高度可能”的后处理渲染和算法作弊嫌疑。报道虽未直接指责恒崭科技,但却明里暗里将矛头引向“灯塔”计划的审核机制和恒崭科技为了追求宣传效果而“默许甚至鼓励”这种行为的可能性。
这则报道立刻被大量转载,引发了轩然大波。“灯塔”计划的公信力受到严重质疑,连带着恒崭科技的声音也受到拖累。网络上质疑声四起,之前那些关于“生态泡沫”、“急功近利”的论调再次沉渣泛起。
“查!”李维的反应只有一个字。他绝不相信自己寄予厚望的计划会出这种低级问题,更不相信这背后没有阴谋。
恒崭的技术专家团队立刻介入,与那所大学联合成立调查组,对涉事项目的所有代码、数据、实验记录进行彻查。同时,老猫团队则负责追踪那篇报道的来源和所谓的“匿名专家”。
调查结果很快出来。大学团队是清白的,其演示结果完全真实,基于一套创新的传感器融合算法和“启明”芯片的超强实时处理能力,所谓“作弊”纯属无稽之谈。那个提出质疑的“匿名专家”,其背景很快被老猫挖出——与之前帮领锐炮制诬告报告的华裔工程师有密切往来,同样收受了来自神秘渠道的“咨询费”。
真相大白后,恒崭科技和大学联合发布了详细的调查公告和技术白皮书,逐条驳斥了不实指控,并将相关证据提交给了那家媒体要求更正道歉。虽然挽回了不少声誉,但这次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和精力消耗却是实实在在的。
顾千帆的策略极其毒辣:他不再直接攻击恒崭的核心技术,而是不断攻击其外围的生态、伙伴、声誉,就像狼群不断骚扰牛群的侧翼,让其疲于奔命,无法全力向前冲锋。
紧接着,又一起事件发生。一家刚刚获得“灯塔”计划资助、专注于生物计算的小型初创公司,其创始人突然被爆出多年前曾涉及学术不端行为(虽未被最终认定,但确有争议)。消息被刻意放大传播,试图营造一种“灯塔计划筛选标准低下,投资不负责任”的形象。
虽然这些攻击最终都被证实是恶意中伤或被成功化解,但李维和团队不得不分出大量的精力和资源来应对这些没完没了的“阴招”。一种“防不胜防”的疲惫感开始在某些团队成员中悄然滋生。
第三节:裂痕与微光
接连不断的外部攻击,像不断敲击的锤子,虽然未能粉碎恒崭这艘大船,但其产生的震动,却不可避免地传递至内部,引发了一些细微却值得警惕的裂痕。
最大的压力,来自于疯狂扩张与极致交付要求所带来的内部张力。公司的规模在几个月内翻了几番,大量新员工涌入,虽然带来了新鲜血液,但也冲淡了早期那种创业团队特有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老员工们疲于奔命,既要保证项目进度,又要带领和融合新人,压力巨大。
而李维对技术极限的追求和对交付时间的严苛要求,在这种高压环境下,被进一步放大。在一些项目节点会议上,他毫不留情地驳回不够完美的方案,要求重做的态度,让一些新加入的、尚未完全适应其风格的管理者感到难以承受。
“李总的要求太高了,这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次深夜的加班后,某个新提拔的项目经理在休息区忍不住向同事抱怨,“芯片设计不是写代码,迭代需要周期,他一句话就要压缩一半时间,下面的人都快被逼疯了。”
这种抱怨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它表明,公司的快速膨胀开始超出了某些管理环节的承载能力,李维那种依靠个人技术魅力和强大意志力驱动的领导模式,在团队规模较小时无往不利,但在成为一家大型企业后,可能需要更系统化、更注重过程管理和人性化的补充。
陈昊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情绪。他找李维进行了一次长谈。
“李维,你的技术眼光和对极致的追求,是恒崭的灵魂,这一点毋庸置疑。”陈昊语气诚恳,“但现在公司大了,几千人指着我们吃饭,外面还有无数双眼睛盯着。我们不能只靠灵魂活着,还需要更健壮的‘身体’——更完善的管理流程,更顺畅的沟通机制,以及……或许稍微多一点的弹性空间。我怕再这样极限施压,不等顾千帆从外面打进来,我们自己内部先会出问题。”
李维沉默地听着。他并非听不进意见的人,只是长期以来聚焦于技术和外部威胁,让他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内部细微的变化。陈昊的话,像一根针,刺破了他高度专注状态下的一些盲区。
他回想起最近几次会议,似乎确实有些下属的眼神中多了些疲惫和畏惧,少了些早期的兴奋与共鸣。
“你说得对,老陈。”李维缓缓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反思,“是我太急了。总想着快点再快点,把产品做得更好,把生态建得更牢,不给对手任何机会。却忘了,船大了,转弯不能太急。”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楼下依旧灯火通明的研发区:“是我们的兄弟们在扛着这一切。我们不能只把他们当作战士,他们更是家人。”
第二天,李维做了一件让所有人意外的事。他没有召开项目推进会,而是召集了一次全体管理层会议,主题是“倾听与优化”。他首先做了自我批评,承认近期在管理上有些急躁,感谢了所有人的付出,然后开放通道,让大家匿名提交关于公司管理、流程、文化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会议上,他认真听取每一项发言,并当场部署成立几个专项小组,由高管牵头,专门解决大家提出的诸如“流程冗余”、“部门墙”、“新人融入”、“激励机制细化”等实际问题。
这一举动,极大地安抚了内部情绪。员工们看到,这位如同神一般的技术领袖,并非不近人情,他同样会反思,会倾听,并在意他们的感受。原本细微的裂痕,不仅没有扩大,反而在这种开放的沟通中开始弥合。
内部的微光,照亮了前路的些许迷雾,也让这艘高速航行的巨轮,在惊涛骇浪中调整着姿态,变得更加稳健。
然而,所有人都知道,外部的风暴远未停息。顾千帆的恶意如同附骨之疽,谁也不知道下一次攻击,会从哪个意想不到的角度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