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文学
好口碑高质量小说推荐

小说《朱棣:我家老四,在搞工业革命?》在线免费阅读

强推热门小说朱棣:我家老四,在搞工业革命?,这本小说的主角是朱高燨朱棣,主要讲述了:“这玩意,真能亩产两千斤?”琼州某块不知名的田地上,永乐大帝朱棣蹲在田地里面,手上轻轻抚摸着玉米的幼苗。不只是他,此时杨荣、张辅、侯显等人也在田地里面四处看来看去。他们并不知道刚才前车里面发生了什么,…

小说《朱棣:我家老四,在搞工业革命?》在线免费阅读

“这玩意,真能亩产两千斤?”琼州某块不知名的田地上,永乐大帝朱棣蹲在田地里面,手上轻轻抚摸着玉米的幼苗。

不只是他,此时杨荣、张辅、侯显等人也在田地里面四处看来看去。

他们并不知道刚才前车里面发生了什么,只知道车马一直行进了一个多时辰,说好要看庄稼也没看,于谦直接下令返程。

结果返程了不一会儿,朱棣就叫停了车马,叫他们下车看庄稼,并宣称这庄稼亩产能达到两千斤!

两千斤是什么概念?现在大明田地平均产值的七八倍甚至十倍!大明粮食基地广东田亩平均收入的三倍!

若不是说出这话的是朱棣,他们铁定是要怀疑这是什么不太好笑的笑话了!

要是世间真有这种粮食,那大明还需要像现在这样苦兮兮的过日子?

不过在众人的激动之中,于谦还是那般淡定,想要给朱棣解释,却又不知如何开口。

朱棣见状,心知方才的事情不好解释,索性蹲着道:“无妨,之前唤什么,现在便唤什么!”

这话显然是在告诉于谦依旧装作不知,不用暴露已经知道了他身份的事情。

于谦会意,便对众人解释道:“贵人所言不差,此物产量确实能到两千斤!”

“不过,这也是平均数据,实则此物产量并不一定,就如大明朝南北土地产量不均一般,此物在不同的地方产量亦是不同。”

“比如南方崖州,灌溉得力,气候炎热,此物便能达到两千五百斤以上,一年可得三熟。”

“至于琼山县比之南方气候稍逊,年景好似亩产两千多,年景差些亩产也就一千七八百斤,综合来算,方说此物亩产两千斤!”

终究是为了不欺君,故而他说出了详细数据,可他这话不说还好,一说朱棣等人便更是心惊了。

丰年自不用说,连灾年都能都有一千七八百斤,这种产量已经不只是恐怖可以形容了,简直就是灾荒地区的救星!

“此物能否移栽大明境内?”朱棣正在思考时,杨荣这个大学士已经迫不及待的发问了。

没什么,穷啊!大明朝现在是真的穷啊!你当杨荣不知道民间有那么多流民?

可知道他也没办法,全国耕地和粮食就那么多,虽说现在人口不及宋元之时,可土地兼并并没有任何缓解。

每年国家都需要消耗那么多钱,更别说还有大量的天灾人祸,都需要花费大量粮食去解决。

如果真有那么多高产粮食的话,杨荣绝对会给朱棣上书要求赈灾维持稳的。

恰恰就是因为没那么多粮食,他们又不能违背君父的意愿,只能苦一苦百姓而已。

故此时见得玉米如此高产,第一个想要全国推广的人,不是朱棣,而是杨荣!

但他一问话,于谦便摇了摇头道:“要移栽当然是可以的,但就怕移栽之后,便没有如此高产了!”

“这是何故啊?”朱棣站起了身来,一脸疑惑道:“难不成此物只能在琼州种植不成?”

“非也!”于谦对众人道:“此物完全可以在大明境内种植,不仅耐旱,而且耐寒,无论是山地还是沟壑都能种植!”

“可要移栽的同时保持产量,却并没有那么简单,以往不是没有商人将此物带到北方种植。”

“但此物到了北方之后,产量便下降了七成,亩产最多也不过五六百斤,和稻米实则相差不大。”

“而玉米又是自外地传入,口感不如稻米和小麦,故而百姓大多愿意播种稻米,而不愿种植玉米!”

“至于原因,在下分析过,总体便是三个方面,一则是选种问题,因是玉米种植在我琼州并非一蹴而就。”

“就和辣椒一般,玉米初时被琼王所获时,只有少量植株,是经过了长时间选育良种,方才推广种植。”

“据说彼时玉米刚刚种植时,亩产也仅有七八百斤,经过选育了合适本地的品种,方才增产至千斤左右。”

“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移栽玉米也是此理,琼州玉米乃是琼州特有,未必能适应北方天气。”

“故要移栽,必须先选种,不断选择优良品种适应当地天气,方才能让此物产量增加。”

“至于其二,便是种植技术!诸位可别小看这个玉米,这是经过我琼州农学院多年培育而成。”

“在这过程中,农学院用了数年时间仔细研究了玉米的种植技巧,何时播种,何时采收,种子之间间隔多少,如何改良土壤,这些都有讲究!”

“似这等技术未经传播,农民虽得其种,不得其法,自然无法将至增产到琼州这般丰产。”

“而这其三,则是化肥的效用!化肥目前只有琼州有产,此物可为作物增产三成有余!”

“这化肥虽然不贵,但消耗量却大,若是运到北方,运输费用必然不低,百姓难以承受,自也不可能购买。”

“有此三点,这玉米虽可移栽,但恐怕也难如诸位所想那般,为大明增产多少!”

听着于谦的话语,朱棣和杨荣不由对视了一眼,眼中都有些无奈之色,他们并没有种过地,不知道这里面学问竟然这么多。

选种倒还简单,可以先种育种田,从中挑选最佳的种子;种植技巧也还行,不会可以学嘛!

唯有这化肥令人头疼,虽然这东西能让作物增产三成,可问题只有琼州能产,这东西怎么制造?说来说去,还是产业的问题!

就和琼州的工业一样,琼州的农业也存在着技术壁垒,在不知道具体流程之前,大明几乎无法复制。

不然的话,玉米既然能被化肥增产,其他作物难道就不能被增产了么?

如果大明的所有作物都能增产三成,那大明的经济又将是另一个模样了!

“唉,上车吧!”朱棣的热情被一盆冷水浇灭了大半,兴致缺缺的挥了挥手。

众人见状,自然能理解朱棣的心情,这就是像是邻居家突然成了暴发户,结果你一去问人家怎么赚的钱,才发现人家老家拆迁了。

对于这事,你只能羡慕,却难以复制,唯一的办法,就只有等朱高燨前来!

“老四到底什么时候回来?”一上车,朱棣便有些烦躁的又问了于谦一句。

于谦见状便道:“陛下莫非忘了,在下方才已经说了,琼王最迟明夜就能抵达。”

“难道不能快些?”朱棣仿佛忘了方才的温情,沉声道:“如今国事如此繁重,琼州既有这等神物,自当快快普及!此事事关亿兆生民,能快些便要尽量快!”

“那在下回去催催?”于谦无奈的道,他总算体会到了什么叫伴君如伴虎,这老爷子的想法是真的瞬息万变,让他有些接受不能。

“能催催自是好的!”朱棣点了点头,随之又叹道:“不过还是叫他注意些,也不用太快!”

他本身就是个很容易纠结的人,不然造反之后也不会非要证明自己的正统性了。

如此说了几句,他便不再言语,再度开始闭目养神,众人见之,自也不敢打扰。

就这样,车马一路行进,抵达琼州新城之时,已经来到了未时,太阳逐渐下降,不再像中午时那么炽热。

阳光顺着朱棣的脸庞照过来,暖洋洋的,又兼进入新城,车马也不似那么颠簸,不知不觉,倒让朱棣睡了过去!

可他正睡着呢,忽然一阵孩童喧闹之声,将他惊醒了过来,“嗯?朕睡着了?”

他迷迷糊糊的正起了身子,揉了揉自己双目道:“到新城了么,朕睡了多久?”

此时朱瞻基与朱高煦也正在昏睡,唯有于谦一路保持着精神,闻之便道:

“陛下约莫睡了六刻钟,半个时辰有余,我等现在已经到了新城,正往招待所路上!”

“睡了这么久?”朱棣的精气神好了不少,看着两旁儿孙,便嫌弃道:“都醒醒,都醒醒,成何体统!”

二人被他一唤,也是纷纷醒来,朱高煦揉了揉眼睛道:“爹,到哪儿了,怎么这么吵?”

“你问我,我还想问你哩!”朱棣一时气不打一处来道:“让尔等随车服侍,尔等就是这样服侍的?”

朱高煦一时不敢多言,朱瞻基也默契的不说话,车外再度传来一阵吵闹,让朱棣皱起了眉头道:“这是何地,何以如此吵闹?”

“这是幼儿园放学了!”于谦笑着解释道:“眼下琼州教育分为幼儿、小学、中学、大学,儿童长到三岁左右,便可上幼儿园!”

“三岁稚子进学,又能懂个什么?”朱棣朝着窗外望去,便见远处确实有一所建筑,正有大量儿童从中奔出,接儿童的则是有老有少,有贵有贱。

“这幼儿园莫非也不分上下不成?”他有些奇怪,医疗虽然可以平等,但教育又如何平等?

“自然不分上下,这是为了方便城内工人所设,无论贵贱都能入内上学!”于谦自顾自的解释着,忽然一阵犹豫道:“便连琼王世子,也在其中。”

“琼王世子,也在其中?”朱棣的眼中突然露出了一丝动容,他孙儿竟然也在里面?

小说《朱棣:我家老四,在搞工业革命?》试读结束!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