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渔》这本小说的男女主刘尧刘禅人设非常好,故事内容精彩纷呈,主要讲述了:刘禅突然阴恻恻的说道,“谁给你们的胆子揣测朕的意思!”刘禅两步逼近谯周,面容威严,“谯周,你一个劝学从事什么时候有资格理论朝中大事了?”“还有,朕问你,朕何时说过朕反对北伐了?”谯周当场被吓得跪倒在地…
刘禅突然阴恻恻的说道,
“谁给你们的胆子揣测朕的意思!”
刘禅两步逼近谯周,面容威严,
“谯周,你一个劝学从事什么时候有资格理论朝中大事了?”
“还有,朕问你,朕何时说过朕反对北伐了?”
谯周当场被吓得跪倒在地,不断的磕头求饶。
在场的众人皆是被刘禅这个样子震惊,
“陛下性情变化如此之大?难道真的是去体察民情了?”
“难不成陛下要这些匠人真的有正事,而不是玩乐?”
一时间,蒋琬等人脑海中闪过无数种可能。
但,下一步刘禅的动作却是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他没有理会跪倒在地上的谯周,反而是将阴冷的目光转向了蒋琬。
“蒋参军,我要这些匠人进宫难道还要经过你的同意?”
“朕是在通知你,而不是请示。”
说完,刘禅转身一挥袖子,离开了永安宫。
只留下一句话在大殿中回荡,
“众爱卿自己掂量掂量吧。”
出了大殿门后,刘禅长呼出一口气,
“刘老师说的真没错啊,有时候呵斥真的比好好说话更有用。”
“之前我真是太好说话了。”
刘禅自己也清楚,去往后世之后,他自身也改变了很多,几乎可以说是另一个人也不为过。
他握紧拳头,轻声道,
“大汉,绝对不能亡在我的手中!”
…
成都城外三十里。
一辆看外表朴实无华的马车在官道上疾驰。
车中一中年男子身着素雅长袍,虽然有些上了年纪,面庞上有些许皱纹,但依旧能够看出其面容清秀,自眉宇之间透出一股沉静与英气。
他目光自马车窗看向外面,手中的羽毛扇轻轻扇动,阵阵凉风让他感到心情稍微平复一些。
坐在马车上的正是大汉丞相,武乡侯,领益州牧的诸葛亮。
自从平定南方叛乱以来,诸葛亮便开始着手准备北伐,相扶汉室,还于旧都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这句话诸葛亮一直铭记于心。
白帝城托孤宛如昨日一般,在诸葛亮心中是一道解不开的伤。
那个心怀壮志,百折不挠的汉昭烈帝走了,却留下了他的长子刘禅,托付给了他此生最为信任的一人——大汉丞相诸葛亮。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是多么大的信任,远超君臣之谊,这是知己啊!
更重要的是,刘备并不是空谈,当场赋予诸葛亮开府权,从此相权与皇权平起平坐!
故而自从昭烈帝驾崩后,诸葛亮却是不敢有一天的松懈,比之之前更加勤勉,务必要求事必亲为。
虽然感受到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但是他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寄希望在自己追随昭烈帝后尘前,完成三兴大汉的伟业。
诸葛亮将思绪从几年前收回,看着路边熟悉的景色快速向后跑去,他知道,成都要到了。
这次回来,他没有通知任何人。
这并不是他头脑一时发热做出的决定,而是政治嗅觉敏锐的他感受到了一股不同寻常的意味。
几日前,阿斗密信突然送到汉中,驿卒交代这是连夜送来的。
起初,诸葛亮刚刚拿到信的时候并没有当回事,只以为是阿斗劝自己多休息的话。
毕竟之前也有过先例。
但当诸葛亮摊开那席绢薄册之后,刚刚读了没几行,便瞬间浑身毛骨悚然。
信中曾言:
“相父览阅:朕临朝视政,每思北伐大业,然本土豪族多怀异心,推诿粮草、掣肘军机,于国之大事阳奉阴违。今欲破此局,当速开科举取士之道。寒门子弟无宗族勾连、无利益纠葛,若授以监察之权,必能刺举豪右不法,纠察隐匿之罪。如此则政令得通,粮草无虞,北伐之师方有胜算。”
读到此处时,诸葛亮的脑海中已经开始思考此事可行性,但依旧认为成功率不高。
就算以强横之力推行,全然不顾士族反对,那失去的也将会更多。
那时,诸葛亮只以为这是阿斗这个小孩子的心血来潮,并未顾全大局。
但诸葛亮继续看下去,他发现,是他错了。
“本土豪族屡碍北伐,朕意当另辟蹊径。可暗借科举之名,择商贾子弟中干练者,委以太仓令、军市丞等职。彼等久困于庶途,一朝得入仕籍,必倾财输力,以报圣恩,暗中襄助北伐。此举亦可广布声名于魏吴,落魄寒门见商贾之子尚能科举入仕,必竞相来投。如此,既避豪族之忌,又可坐收实利。”
看到此处,
诸葛亮算是彻底明白为何阿斗会差人连夜送来这封密信。
这科举制,可是三兴大汉的一味猛药,用的好,则汉室可兴,用不好,兴复汉室便成了空谈。
但诸葛亮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定夺,
改革!推行新政!
但遵循一个句话,一个原则,那便是阿斗这封密信上的最后一句——
“科举乃虚设之局,名为选才,实则收商贾之资、聚寒门之力,削豪族之权柄,集天下之政令于中枢,以倾举国之势,成北伐宏业。”
每每想到这句话,诸葛亮都会暗暗称妙,称赞想出这个想法之人绝对是当世大才。
以诸葛亮对阿斗的认识,他知道这番理论绝对不是阿斗能够想出来的。
“所以,在阿斗身后教他这套理论知识的人到底是何人?”
诸葛亮握着羽毛扇的手攥的更紧了。
他闭上双眼,将这几日发生的事情全都在大脑中不断如走马灯一般再次重现。
从阿斗密信中惊天之言开始,诸葛亮早就看不顺眼的黄皓拿着一封“求死信”找到他,请求处死他。
当然,看黄皓临死前的反应,很明显不知道丞相为什么会突然要杀了他。
之后董允等人的密信便如雪片般飞来,什么后主受奸佞误导,什么小人背后挑拨丞相与后主关系。
当晚,诸葛亮便决定动身,秘密出城,就连汉中都督魏延对此事都一无所知。
不过,半路上拦截的驿卒带来的消息才是最让诸葛亮揪心的。
简短的四个字让诸葛亮揪心不已,
“圣驾失踪。”
小说《授人以渔》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