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大明第一狠人朱元璋是一本备受好评的历史古代小说,作者焱晟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为读者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小说的主角朱元璋马秀英勇敢、善良、聪明,深受读者们的喜爱。目前,这本小说已经连载引人入胜。如果你喜欢阅读历史古代小说,那么这本书一定值得一读!
大明第一狠人朱元璋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带着郭子兴拨给的十名老兵,怀揣着那道冰冷的令箭,朱元璋踏上了重返太平乡的路途。这条路,他三年前曾以流丐的身份走过,满目疮痍,步步血泪。如今,他身着半旧的号衣,腰挎战刀,手持令箭,身份已是天壤之别,但前路的凶险,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十名老兵,为首的叫吴良,是个沉默寡言、脸上带疤的老行伍,眼神里透着看透世事的冷漠,对朱元璋这个年轻的“长官”显然不怎么服气。其余几人也是懒懒散散,士气低落,只当这是一趟苦差,甚至可能是送死的差事。
朱元璋没有试图立刻收服他们。他深知,在这乱世,在军中,威信是靠实力和实打实的好处挣来的,空口白话毫无意义。他默默走在队伍最前面,警惕地观察着四周。越靠近太平乡,景象越是凄凉。村庄更加破败,田地荒芜,白骨露于野。偶尔遇到流民,也是面黄肌瘦,眼神麻木或充满警惕。
进入太平乡地界,一种物是人非的悲怆感涌上心头。孤庄村就在眼前,但他没有立刻回去。父母坟茔所在的那片坡地,如今已被荒草淹没。地主刘德的大宅似乎也破败了不少,大门紧闭,透着一股死气沉沉。他强压下心中的波澜,当务之急是募兵,是活命!
他选择在离孤庄村不远、相对隐蔽的一处废弃土地庙暂时驻扎。庙宇残破,神像倒塌,但墙壁尚存,可以遮风挡雨。
“吴良,带两人去附近高处瞭望,注意元兵溃兵和土匪动向。”
“赵胜,带两人去寻些干净的水源,顺便看看附近有没有能吃的野菜野果。”
“其余人,跟我清理庙内,准备生火造饭,注意隐蔽烟火!”
朱元璋沉声下令,条理清晰,不容置疑。虽然年轻,但那股在战场和权力倾轧中磨砺出的沉稳气度,让几个老兵微微侧目。吴良看了他一眼,没说什么,依言带人去了。
接下来的几天,朱元璋没有急于大张旗鼓地招募,而是如同经验丰富的猎人,开始精心布置陷阱和编织网络。
立威:一个叫王五的老兵,仗着资历老,不服管束,公然顶撞,甚至想抢夺仅有的干粮。朱元璋没有废话,当着所有老兵的面,只用三招就将这个膀大腰圆的汉子放倒在地,冰冷的刀锋抵住其咽喉,眼神如同看一个死人:“军令如山!再犯,杀!”王五吓得面如土色,从此噤若寒蝉。老兵们看朱元璋的眼神,多了一丝敬畏。
施恩:找到的有限食物和水,朱元璋坚持公平分配,自己往往拿最少。夜里守夜,他主动承担最辛苦的前半夜。一个老兵夜里突发寒热,朱元璋将自己唯一一件稍厚的旧衣给他盖上,并亲自用瓦罐熬煮采来的草药(得益于流浪时的经验)。虽然简陋,但这份同甘共苦的姿态,渐渐消融了老兵们心中的隔阂。
探路:他派出手脚麻利、面相憨厚的老兵,化装成流民,深入各个残存的村落和流民聚集点。不是直接招兵,而是打探消息:谁家有壮丁?谁家被元兵或土匪祸害得最惨?谁在流民中有威望?哪里可能有溃兵土匪的藏身之所?他需要精准的目标,而不是盲目拉人。
结网:他亲自拜访了当年冒险施舍父母坟地的邻居刘继祖。刘继祖家也破败不堪,儿子在灾荒中饿死了,老两口勉强度日。见到“衣锦还乡”的朱元璋,老人又惊又喜。朱元璋没有摆架子,恭敬地行礼,感谢当年葬父葬母之恩,并留下一些干粮。这份情义和态度,让刘继祖老泪纵横,成了朱元璋在乡里最可靠的耳目和信息源。通过刘继祖,朱元璋又联系上几个在灾荒中幸存下来、有血性、在乡邻中有些口碑的穷苦汉子。
很快,一张无形的信息网在太平乡的废墟上悄然铺开。朱元璋如同稳坐蛛网中央的蜘蛛,清晰地掌握着这片土地上每一个可能成为兵源的目标,以及每一处潜在的威胁。
信息如同涓涓细流汇入朱元璋的脑海,几个关键的名字逐渐清晰:徐达、汤和、周德兴、吴良(同名,但非他手下老兵)、花云……这些名字,有的他幼年放牛时便认识,有的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勇武少年,如今都在苦难中挣扎。
他决定主动出击,目标首先锁定在离孤庄村不远的徐家洼——徐达的家。
徐家比朱元璋家还要穷困。三间茅屋塌了两间,剩下的一间也摇摇欲坠。朱元璋找到徐达时,他正光着膀子,在屋后一片贫瘠的坡地上,用一把破镢头艰难地刨着板结的土地,试图种点能活命的作物。他身材高大,骨架宽阔,虽然面黄肌瘦,但手臂上虬结的肌肉和眉宇间那股沉稳坚毅之气,显示出远超常人的体魄和心志。
“徐达兄弟!”朱元璋站在地头,喊了一声。
徐达抬起头,看到一身号衣、腰挎战刀的朱元璋,愣了一下,眼神中闪过一丝惊讶和复杂:“重……朱重八?是你?”他显然也听说了朱元璋在红巾军中的“事迹”。
“是我,朱元璋。”朱元璋走上前,看着徐达手中那把磨得发亮的破镢头和脚下那几乎不可能长出东西的土地,“还在跟这地较劲?”
徐达放下镢头,抹了把汗,声音低沉:“不较劲还能怎样?像你一样去当反贼?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他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抵触和戒备。
朱元璋没有在意他的语气,目光扫过破败的茅屋和荒芜的田野:“这地,还能养得活你和你娘吗?元狗的税吏刚走不久吧?抢走了最后一点种子?”
徐达沉默,拳头却悄然握紧。朱元璋的话戳中了他最深的痛处。母亲病重在床,家里早已断粮,仅有的几粒种子,确实被如狼似虎的税吏抢走了,还打了他一顿。
“跟我走吧,徐达。”朱元璋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他指了指自己腰间的刀,“这世道,老实种地,只有饿死、病死、被元狗逼死一条路!看看这太平乡,还有几家是囫囵的?你空有一身力气和胆识,难道就甘心在这里等死?或者等着哪天被土匪砍了脑袋,或者被元兵抓去当签军,替他们杀自己的乡亲?”
他上前一步,目光灼灼地盯着徐达的眼睛:“跟我去濠州!杀元狗!不是为了什么狗屁明王!是为了活命!为了不让咱们的爹娘白白饿死!为了有朝一日,能堂堂正正地站着,不用再给任何人下跪!不用再被抢走最后一口活命的粮食!”
“杀元狗!活命!”这赤裸裸的口号,如同重锤,狠狠砸在徐达的心坎上。他想起父亲被元兵拉去修河堤累死的惨状,想起母亲卧病在床无药医治的痛苦,想起税吏狰狞的嘴脸……一股压抑已久的怒火和血气直冲头顶!他猛地抬起头,布满血丝的眼睛死死盯着朱元璋,声音如同闷雷:“好!我跟你走!但有一条,我徐达的刀,只杀该杀之人!你若让我干那些欺压百姓、抢掠妇孺的勾当,我第一个砍了你!”
“一言为定!”朱元璋伸出手。
两只布满老茧、同样年轻却充满力量的手,在破败的田埂上,重重地握在一起!一个未来横扫北元的统帅,就此被朱元璋收入麾下!
有了徐达的加入,朱元璋的募兵行动如同打开了闸门。
汤和:朱元璋在邻村一个地主家的马厩里找到了他。汤和正在挨管家的鞭子,因为他“偷懒”。朱元璋认得他,小时候一起放过牛,是个机灵胆大的主儿。朱元璋直接对那地主亮出令箭:“此人,红巾军征用了!”地主吓得面无人色。汤和看着朱元璋,二话不说,丢了马刷就跟了上来。
周德兴:在流民聚集的破庙里找到他时,他正发着高烧,奄奄一息。朱元璋用带来的草药救了他一命。周德兴醒来,看着朱元璋,只问了一句:“管饭吗?管饭就跟你走,这条命是你的了!” 这是一个朴素的、只为活命的追随者。
吴良(乡勇):此吴良非彼吴良。他是太平乡有名的猎户,箭法精准,性格耿直。朱元璋找到他时,他正为妹妹被溃兵掳走而悲愤欲绝。朱元璋承诺:“跟我走,练好本事,杀光那些畜生,救回你妹妹!”吴良红着眼,背起祖传的猎弓就加入了队伍。
花云:一个魁梧如铁塔般的少年,力大无穷,但有些憨直。朱元璋找到他时,他正被几个地痞欺负。朱元璋带人打跑了地痞。花云看着朱元璋,瓮声瓮气地说:“你厉害!俺听你的!让俺打谁俺打谁!” 这是一个天生的猛士胚子。
朱元璋如同磁石,精准地吸引着那些在苦难中挣扎、渴望改变命运、拥有不同特质的年轻人。他没有空泛的大道理,只有最实际的承诺:活命,吃饱饭,杀仇人!他用自己沉稳的气度、清晰的头脑、以及那枚代表“官方身份”的令箭,迅速树立起威信。
短短二十余日,朱元璋身边已聚集了二十余名精壮汉子!虽然衣衫褴褛,面有菜色,但眼神中燃烧着求生的火焰和复仇的渴望!他们以徐达、汤和、周德兴、吴良(猎户)、花云为核心,形成了一个以朱元璋为绝对领袖的、原始而充满战斗力的团体!